秀山,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冬季季風氣候涼爽,雨熱同季,四季如春。
它的交通極其便利。東漢時期(公元25-56年),通往大海的人行道西可達玉溪、晉城、昆明,東可達建水。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樞紐。
現在,4車道高等級公路跨海而行,西接豫園高速,東至建水高速。也可以從縣城坐大型旅遊大巴到秀山景區,只有2公裏的路程。
秀山始建於西漢丁原元年(公元前116)。唐代稱為秀山,宋代稱為普光山,元明時期稱為余音山。清代恢復秀山名稱,民國二十六年(1937)命名秀山公園。
晉末天府五年(公元940年),在大理擴建。
全盛時期,寺廟多達100座。迄今為止,萬壽臺、普光寺、紫光閣、清涼臺、金庸寺等20多座明清建築得以保存,掩映在四季常青的樹木中。
山上的寺廟建築因山而立,緊湊而集中,張馳恰如其分。它們相對獨立,各具特色,相互呼應,形成華麗統壹的建築群。
明代曾與昆明金馬山、大理筆架山、大理蒼山並稱雲南四大名山,被譽為“秀甲滇南”。
漢代,這裏依山傍林,建有古寺古亭,元明清為佛寺勝地,民國時辟為公園。
經過幾千年的擴建和改造,逐漸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今天,有七個古建築群,即天溝鎮國王廟,三元宮,普光寺,黃愚亭,清涼臺,金庸寺和白龍寺。
1987 12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
位於秀山山頂的金庸寺建於宋代,是秀山最大、最古老的建築。
高大寬敞,山前有石臺。登上平臺,可以遠眺齊魯湖,波光粼粼,壹馬平川。
進入寺門,中間是“秀山古柏亭”,亭內懸掛著通海著名書法家闞題寫的“千峰翠”匾額。
有個文聯:“秀山是個美麗的地方,雪松吹著古柏的芬芳。”
廟裏有白松和元山。
古柏蒼勁芬芳,需要四五個人相擁。
清涼臺建築群建於唐末,元、明、清三代重建。
秀山中段,殿前濃蔭,湖水依稀遠眺,殿後群山巍峨,涼風徐徐。
寺內花木蔥郁,清香撲鼻。
寺門掛著:“臺雲匯雙湖碧水,古寺六月風冷”,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涼臺之美。
入口處左轉,進入“小西天”,這是壹個庭院,裏面有花壇和盆景。
北面是壹個寬敞的大廳,外面有壹條木制走廊。
主庭再往東,步入“武侯祠”。
寺院中有壹棵大杏樹,如巨傘長臂,濃蔭遮蔽。
秀山第二座古寺是半山腰東邊的普光寺。
始建於五代,後延至大理(公元1249)。
該寺供奉的是僧人李盤福。
傳說李去通海當和尚。因為他看到通海湖水泡在田裏,老百姓好不容易才得到莊稼。他挖了壹個天坑讓湖水降落,湖泊周圍出現了肥沃的田地,人民安居樂業。
後人為了紀念他,在秀山修建了壹座河畔公共電影院。
在《通海縣誌》中,有壹位詩人寫了壹首贊美他的詩:“洪水肆虐之時,壹方憂,卓然之水貫滄海。”
以前如果沒有和尚和有錢人,怎麽能得到秀山幽境?"
寺內有壹座磚石結構的“盤宮塔”。
塔旁有天然砂巖巖,中間凹處蓄有泉水,日夜滴下,不停擊鼓,故稱“岸上富庶盆地”。
寺外,巖石下,有板芙左華墓,有明代崇禎年間刻的石刻。
秀山的建築和亭臺樓閣的布局設計是獨壹無二的。
秀山有8個亭子:在鄧英橋的東面,有壹個“壹休亭”,上面覆蓋著參天古樹,枝葉掩映,十分“美味”。
遊客可以在展館裏談心。
鴻運堂西側,有“吉翁閣”。
“寄亭”是海月樓西邊的壹個小亭子。
涼臺東側有“三才閣”。
慈仁寺東北方向的頂部有壹個名為“滿洪倩亭”的亭子。
從涼亭往西,松林中古樹間有壹座“鳳儀亭”。
亭內有壹座地震牌位,上面鐫刻著歷代通海地震的簡要信息。
在金庸寺周曉穎的荷花池上有壹座小巧玲瓏的“妙空亭”。
秀山的建築北面面對著湖。
建築分布在幾大寺廟中。
涼臺左右兩側有“千峰萬谷樓”和“海雲樓”。
“天凈樓”位於鬥天閣前。
文昌宮有“回鶴樓”。
朱郭宮西側有“海月樓”,樓內山茶花桂樹飄香。
在中秋節的晚上,遊客們經常來這裏賞月。
秀山獨特的風景和亭臺樓閣,激起了歷代文人雅士的詩情畫意,寫下了大量的詩詞和匾額,使秀山更加清雅美麗。
有“邊山連海”之譽,秀山風光與詩詞楹聯融為壹體,春有花生樹夏有窄影,秋有蕭蕭紅葉,冬有奇枝。
山北麓,竹如屏風;北面山腰,蒼松古茂,蒼勁有力;山的西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幽靜幽靜;山的東面,杉樹和栗樹是綠色的;山之南、古松,新松綠頂最窄,樹浪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