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喻
予觀弈於友人所,壹客數敗。嗤(chī)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壹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壹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論。壹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短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己!
2譯文編輯
我在朋友家裏看下棋。壹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過壹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松有余。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慚愧,不能說出壹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著看而已。
現在求學的人讀古人的書,常常非議古人的錯誤;和現在的人相處,也喜歡說別人的錯誤。人本來就不可能沒有錯誤,但是試試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心平氣和地估計壹下,自己真的沒有壹點過錯嗎?自己能夠認識別人的錯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錯誤,自己能夠指出別人的小過失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錯,自己檢查自己的過錯尚且沒有時間,哪裏有時間議論別人呢!
棋藝的高低,是有標準的,壹次的失誤,人們都看到,即使想維護以前的錯誤也是隱瞞不了的。事理方面的問題,人人都贊成自己認為正確的,人人反對自己認為不正確的。現在世間沒有孔子那樣聖人,誰能斷定真正的正確與錯誤?既然這樣那麽別人的失誤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沒有失誤未必不是大失誤,但是人們彼此互相譏笑,沒有停止的時候,簡直連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當時的讀書人讀古人的書,喜歡非議古人的錯誤;而和人實際相處的時候,又喜歡去說別人的不是。其實誰不會犯錯呢?大家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估計壹下自己難道都沒有犯過錯嗎?我們能夠看到別人的失誤,卻看不到自己的失誤,能指出別人犯的小錯誤,卻指不出自己犯的大錯誤。真要把時間拿來檢討自己的不是都不夠用,哪有時間去議論別人呢?
2. 有沒有古文是表示討厭別人亂插嘴的句子奕喻予觀弈於友人所,壹客數敗。
嗤(chī)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
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
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壹言。
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
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壹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弈之優劣,有定論。
壹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短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己!2譯文編輯我在朋友家裏看下棋。壹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
過壹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
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松有余。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
我很慚愧,不能說出壹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著看而已。
現在求學的人讀古人的書,常常非議古人的錯誤;和現在的人相處,也喜歡說別人的錯誤。人本來就不可能沒有錯誤,但是試試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心平氣和地估計壹下,自己真的沒有壹點過錯嗎?自己能夠認識別人的錯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錯誤,自己能夠指出別人的小過失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錯,自己檢查自己的過錯尚且沒有時間,哪裏有時間議論別人呢!棋藝的高低,是有標準的,壹次的失誤,人們都看到,即使想維護以前的錯誤也是隱瞞不了的。
事理方面的問題,人人都贊成自己認為正確的,人人反對自己認為不正確的。現在世間沒有孔子那樣聖人,誰能斷定真正的正確與錯誤?既然這樣那麽別人的失誤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沒有失誤未必不是大失誤,但是人們彼此互相譏笑,沒有停止的時候,簡直連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當時的讀書人讀古人的書,喜歡非議古人的錯誤;而和人實際相處的時候,又喜歡去說別人的不是。其實誰不會犯錯呢?大家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估計壹下自己難道都沒有犯過錯嗎?我們能夠看到別人的失誤,卻看不到自己的失誤,能指出別人犯的小錯誤,卻指不出自己犯的大錯誤。
真要把時間拿來檢討自己的不是都不夠用,哪有時間去議論別人呢?。
3. 古代表示厭惡的字憎 zēng〈動〉
(形聲。從心,從曾,曾亦聲。“曾”本義為“重復利用的”、“二手的”。“心”與“曾”聯合起來表示“舊恨續新的”、“舊恨添新仇的”、“新仇加舊恨的”。本義:恨上加恨、更加仇恨) 同本義 [hate;detest;abhor] 憎,惡也。——《說文》 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盜憎主人。——《國語·晉語》 秦甚憎 齊。——《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又如:憎人(可憎惡的人);憎妒(憎恨妒忌);憎命(憎惡命運);憎毒(憎恨痛恨);憎恨(厭惡怨恨);憎毀(憎惡詆毀);憎愛(憎恨與喜愛);憎憐(憎愛);憎醜(憎惡。憎恨厭惡);憎憤(猶憤恨)
4. 形容越是討厭的東西越要去縱容的成語或者文言文《老子》第36章: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帛書本)
註釋:
(1)拾:收,斂。
(2)古:即“故”,故意;存心。
(3)去:除掉。
(4)與:結交;親附。
(5)微:隱微;幽昧不明。
(6)友:指交好;相聚。
譯文:
要想收斂它,必須(先)故意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須(先)故意增強它。想要除掉它,必須(先)故意親附它。想要奪取它,必須(先)故意給予它。這叫做幽深隱微的明智。(因此,應該)站在柔弱的壹方,以戰勝剛強。(這就像)魚不能脫離深淵(壹樣)。這是國家的銳利的武器,不可以給人看。
《老子》第36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王弼註本)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消滅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是國家的利器,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魏源《老子本義》右第31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深淵。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消滅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能戰勝剛,弱能戰勝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深淵,國家的刑法政教是國家的利器不可以借給人。
附註:
“上帝要毀滅壹個人,必先令其瘋狂。”——這壹說法恐怕最早即源於此。
5. 表示對世界萬物的煩躁,討厭的詩句,看透世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幾多無奈紅塵路,夢也踉蹌經行處。可憐青絲落三千,離傖幽情憑誰訴?
蔔算子 詠梅
陸遊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掙春
壹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塵
只留香如故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