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七苦,眾生流落在人間,是為了將諸苦嘗盡,換來壹味甘甜。俯仰之間,不過滄海壹粟 ,我輩皆凡人,想真正參透聖人佛祖的智慧覺悟,實則不易。天地沙鷗,,閑雲悠悠,流水淙淙,人生短暫,生而為人,我只願壹生追求做菩提樹下的壹朵青蓮,於凈水中悠然生長,癡迷於蓮的風骨,愛上那壹抹遺世獨立的清涼。不必悔於過去,煩於當下,憂於未來,做個個迷戀山水,兩袖清風,心如淡水,常伴清風明月的塵世過客。
“壹花壹世界,壹葉壹菩提“。張愛玲曾說: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希冀自己身處局中,卻能以局外者的眼界看清錦瑟凡塵,亂我心之事。
《金剛經》 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之所以煩惱不斷,是因為心被妄念浮雲遮蔽 ,不得清朗。現實與期待總是架著長長的橋梁 ,自己的才華支撐不了自己的野心,無奈之下長長的橋梁變成了日日夜夜個努力,焦慮、緊張、浮躁、孤獨等不可描述的無奈,便與妳相伴。究其根源,皆在於執念。我們無須為了註定的悲劇,選擇感傷,以心如明鏡般的淡泊去徹悟禪意。
如何禪去塵埃,讓心似梨花那樣潔白,如青天皓月那樣明澈,則在於個人的修為、個人的善因。有時候,只壹個剎那,萬念俱滅,壹悟成佛。
佛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任何時候,都要做簡潔的自我,寬容對待生活,珍愛自己與身邊的每壹個人。唯有如此,才可以擁有壹顆幹凈的琉璃心.縱是不經意覆滿時光塵埃,也涇渭分明。三千世界,掠影浮光,我們看到的就只是壹粒微塵、壹瓢秋水、壹彎秋月。
古人雲:"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即是無欲,人若能無欲,品格自然高尚,而苦惱也會消散。但能夠做到無欲無求的人,又豈是等閑之輩。在凡塵彌漫的人世間修煉,有人癡迷驚艷華麗的風景,有人獨戀似曾相識的舊物。遼闊四海的人心啊,該用什麽來填滿,平凡的物質或是精神,足夠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想心靈得壹方凈土最好的方式便是去用心體驗生活,去感受自然風光,看過姹紫嫣紅,鶯歌燕舞,又見竹風穿庭,碧荷生香;看過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又見素學紛飛、寒梅傲枝。
"夢似駝鈴驚明月,心如紅葉染青山"明天和意外誰都不知道哪個先來,壹生中能有多少個以後,別讓以後成為今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