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誠信的詩詞有哪些?

有關誠信的詩詞有哪些?

1.有關誠信的古詩5首

有關誠信的古詩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國·曹植《君子行》、唐·盧照鄰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唐·元結《自箴》等。

1、宋·王安石《商鞅》

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話釋義:從古至今,管理百姓在於講信用,說到做到。商鞅就很講信用,以壹言為重,以百金為輕。妳們這些變法的反對派怎能隨便指責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順利推廣?

2、三國·曹植《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白話釋義: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面,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別人懷疑妳偷瓜摘李子。借以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註意避開容易發生嫌疑的地方。

3、唐·盧照鄰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

若有人兮天壹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白話釋義:有遠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誠和信用作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海嶽尚可傾,吐諾終不移。

白話釋義:大海可以幹枯,山嶽可以倒塌,許下的諾言始終不可改變

5、唐·元結《自箴》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白話釋義:妳如果是道德完美,壹定是忠誠、耿直的人。

擴展資料

誠信名詞概述

《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 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華 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故參知政事 吳興 李公 ,以誠信質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壹位大領袖倒不在乎每宴壹次客,壹定要來壹套大演說的。誠信已孚,思想已移諸實踐,不說話比說話還要偉大。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 誠信

2.關於誠信的古詩

1、商鞅

宋代: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譯文:從古以來統治人民在於信誠,壹言為重百金為輕立法嚴明。現今的儒士不可任意詆毀商鞅,商鞅能使法令政策堅決施行。

2、唐詩紀事·卷十八

唐代:李白

海嶽尚可傾,口諾終不移。

譯文:縱然大海可以幹枯,山嶽可以倒塌,許下的諾言始終不可改變。

3、述懷

唐代魏徵

季布無二諾,侯贏重壹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譯文:季布、侯嬴都是千金壹諾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氣當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祿。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視信義,有恩必報,不圖功名的思想。

4、俠客行

唐代:李白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譯文:與朱亥壹起大塊吃肉,與侯嬴壹道大碗喝酒。幾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

5、君子行

三國:曹植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譯文: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面,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別人懷疑妳偷瓜摘李子。借以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註意避開容易發生嫌疑的地方。

3.關於“誠信”的七言絕句古詩詞有哪些

1、壹諾要之不可輕,古人於事貴能行。

若還行得方為諾,不爾徒言未必誠。——宋.張九成《論語絕句壹百首》

2、到官只是推誠信,終日兢兢幸無吝。

丞相知憐為小心,忽然奏佩專城印。——唐.薛逢《鑷白曲》

3、慚光景之誠信兮,身幽隱而備之。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沈流。

卒沒身而絕名兮,惜壅君之不昭。君無度而弗察兮,使芳草為藪幽。——先秦.屈原《九章之七》

4、暖氣來時柳眼新,壹場冰雪更愁人。

要知真宰無誠信,取次東風未是春。——宋.李覯《雪中贈柳枝》

5、誠信之言是道根,出門句子要區分。

溪山到眼知慚愧,莫學叢林飽見聞。——宋.釋智愚《送信禪人》

4.關於誠信的詩句 要古詩的

看夜宴了嗎? 現代葛優說過:“我泱泱大國以誠信為本!” 東漢王充講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海嶽尚可傾,口諾終不移”的詩句。

近代魯迅先生說過:“誠信為人之本。” 弘壹大師說過:“內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誠,乃立於天人合壹與性善論之上,無道乃誠也。”

西方人說:誠信是最好的競爭手段。 中國人說:無信不立。

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樂府詩集》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俠客行》 海嶽尚可傾,口諾終不移.-----李白 凡作人貴直,而作文貴曲。

——明·袁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5.關於誠信的古詩有哪些

1.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2.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

行:行為。恒:恒心。

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3.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4.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明·薛瑄《讀書錄》 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壹概以真誠為準則。5.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

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韓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7.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劄子》 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8.至誠則金石為開。

《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大的真誠。 金石為開:象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

謂真誠最能感染人。9.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漢·王充《論衡·感虛》 精誠:真誠。 虧:虧蝕。

只要真心誠意從事,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10.誠之所感,觸處皆通。

宋·吳處厚《青廂雜記》 誠:真誠。 感:感觸。

真誠能感動壹切。11.人之操履無若誠實。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

12.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說》 實行並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13.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

宋·朱熹《四書集註·孟子集註》 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14.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薰蒸之。

明·洪自誠《菜根譚》 遇到欺騙狡詐的人,用真誠之心感動他,遇到粗暴、乖張的人,用和藹的態度感化他。15.金有壹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壹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

明·薛瑄《讀書錄·體驗》 喻私心雜念影響人之德行的精純。16.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

清·曾國藩《復賀耦庚中丞》竊:謙指個人的意見。我以為天地的運轉不息,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業的發揚和持久,關鍵在於真誠。

●百慮輸壹忘,百巧輸壹誠。清·顧圖河《任運》 考慮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敗,技藝再精巧若缺乏真誠也無法成功。

17.神莫神於至誠。宋·張商英《素書》 沒有比完美的真誠更神聖的了。

18.誠者,聖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頤《通書》真誠,是傑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業興旺的源泉。

行(háng):職業,事務。19.君子乾乾不息於誠。

宋·周敦頤《通書·乾坤益動》第三十壹章 乾乾不息:自強不息。君子為達到至誠而自強不息。

20.感人以誠不以偽。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誠:真誠。

偽:虛假。以真誠而不是以虛偽感動別人。

●修身處世,壹誠之外更無余事。明·朱之瑜《誠誠二首》 修養自身品性,處理好人之間的關系,唯壹靠的真誠。

21.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荀子·不茍》 聖人固然是無所不曉,但是不是真誠也不能感化萬民。

22.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修身》 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真誠。

23.至誠無息。《禮記·中庸》 真誠是沒有止境的。

永遠以真誠自勉。24.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

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修學:研討學問。雜:雜亂。

為事:幹事情。25.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沒郎獨占花魁》 刻薄:冷酷無情,不厚道。為人忠厚不吃虧,為人刻薄無好處。

26.作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務虛名。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踏實地: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虛名:空頭的名聲。做事要踏實認真,不可追求空頭的名聲。

27.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瀾《古謠諺》 有道德的人不損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28.廉者憎貪,信者疾偽。《新唐書·陳子昂傳》廉:清廉。

貪:貪汙。信:誠實。

疾偽:痛恨虛偽的行為。疾:憎恨,厭惡。

清廉的人憎恨貪婪,誠實的人厭惡虛偽。29.天不容偽。

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虛偽的言行,天道不容。30.巧偽不如拙誠。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篇》巧妙的虛偽不如守拙的真誠。31.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韓非子·難言》 只有華美的外表而缺乏實際的內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實用。32.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

漢·荀悅《申鑒·俗嫌》 不聽動聽的話語,不相信不切實際的方法,不謀取浮華的名聲,不作虛偽的事。 ●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漢·王符《潛夫論·敘錄》卓越的人不追求虛。

6.關於誠信的古詩名句有哪些

1.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戰國思想家

2. 內外相應,言行相稱。--韓非,戰國哲學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屈原,戰國人

4.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周,戰國哲學家

5.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漢朝經學家

6.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韓嬰,漢朝詩論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暢泉,晉朝隱士

8.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程頤,宋朝哲學家

9.多虛不如少實。--陳甫,宋朝哲學家

10.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楊簡,宋朝學者

11.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壹切價值的根基。--德萊賽,英國作家

12.言忠信,行篤敬。--論語

13.欺人只能壹時,而誠實卻是長久之策。--約翰雷,英國學者

14.生命不能從謊言之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德國詩人

15.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佚名

7.有關誠信的詩句

1.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禮記·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2.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恒:恒心。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5.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明·薛瑄《讀書錄》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壹概以真誠為準則。

6.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7.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韓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9.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劄子》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10.至誠則金石為開。《西京雜記》卷五至誠:極大的真誠。金石為開:像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謂真誠最能感染人。

擴展資料:

中西方誠信不同的地方:

由於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中西方在誠信之道上,不同之處有:“原善說”與“原罪說”

中國人的誠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說”的基礎之上,儒家認為人類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愛的“良心”,只要通過自身修養即可求得誠信之道,認為誠信源於人類的“良知”。

西方的誠信之道則是建立在“原罪說”的基礎之上,基督教認為人類生而有罪,所以種種災難隨著原罪而來到人間。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萬物的終極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類道德的最終根源。

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認為,我們“只有照著信心而生活,而且我們只能夠這樣做,以我們的信心與祈禱,盼望那給我們以信心之上帝會幫助我們。”他認為信仰源於神。

奧古斯丁以《聖經》中的“誠信即智慧”為根據,宣稱信仰既高於理性,也高於知識,只有信仰才能給人類以真理,使人類道德完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誠信

8.關於誠信的詩句有那些

1,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出自宋代:王安石《商鞅》

白話文釋義:從古至今,管理百姓在於講信用,說到做到。商鞅就很講信用,以壹言為重,以百金為輕。妳們這些變法的反對派怎能隨便指責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順利推廣?

2,若有人兮天壹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出自唐代:盧照鄰《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

白話文釋義:有遠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誠和信用作為衣裳。

3,海嶽尚可傾,吐諾終不移。——出自唐代:李白《酬崔五郎中》

白話文釋義:大海可以幹枯,山嶽可以倒塌,許下的諾言始終不可改變。

4,但見丹誠赤如血, 誰知偽言巧似簧。——出自唐代:李白《天可度-惡詐人也》

白話文釋義:看上去是壹副誠心誠意的樣子,誰料到好聽的言辭全是假話。丹誠:丹心,赤誠之心。巧如簧:指表面動聽而實際虛偽的話。

5,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出自唐代:李白《俠客行》

白話文釋義:三杯下肚,壹諾千金,義氣重於五嶽。

9.有關“誠信”的整首古詩有什麽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縱橫計不就,慷慨誌猶存。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裏目,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贏重壹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出自唐代名臣魏徵的代表詩作《述懷》全詩***二十句,壹百字,是壹首言誌抒情的古詩。

全詩描述了魏征獻計唐高祖,自告奮勇招降李密舊部。其間路途艱險,但魏征報唐高祖知遇之恩的心更切。

譯文:如今是壹個群豪並起爭奪天下的時代,男兒當棄文從武成就壹番事業。我曾經向李密獻計但不被他采納,但我心中的壯誌並沒因此喪失。

我拿著自己的計謀獻給天子,領命縱馬西出潼關。終軍當年請纓縛南越王,我乘車東去招降李密舊部和各路豪強。

盤旋在崎嶇的山路間,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時隱時現。山林間寒鳥悲鳴,深山中不時傳來猿啼。

遠望去壹片荒涼,不知前途幾何,兇吉難蔔。在這樣的環境中怎麽會不擔心個人的人身安全,但壹想到唐王以國士之禮相待,不敢不盡心以報其知遇之恩。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壹諾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氣當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祿。

藝術特色:《述懷》是唐代名臣魏徵的代表詩作,全詩***二十句,壹百字,是壹首言誌抒情的古詩。全詩描述了魏征獻計唐高祖,自告奮勇招降李密舊部。

其間路途艱險,但魏征報唐高祖知遇之恩的心更切。這首《述懷》還保留著前代古詩的影響,不帶韻律的表達方式,充分抒發魏征個人的情感,用典雖多但絲毫無堆砌之感。

賞析: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誌猶存”,主要表現的是詩人在這之前的胸襟懷抱。

那時候作者先後投到元寶、李密帳下,自以為胸有珠璣,頻頻向故主獻策,但都不為故主所用,很有些懷才不遇的感慨。“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紛擾,各地豪強並起,爭奪天下。

正是投筆從戎的時機,與其做個刀筆之吏,還不如從軍,謀定天下。《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後漢書·班超傳》:“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縱橫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獻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納,反被其恥笑為老生常談。頗有蘇秦不得誌時的情景,英雄無用武之地。

而"慷慨誌猶存"壹句充滿了轉折之意,表明了自己雖然屢遭挫折,但心中熱血未滅、壯誌依舊還在。“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四句,主要勾勒詩人遇到明主,頗受唐太祖重用,為報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奮勇出潼關去招降山東的群雄,並表現所負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斷為李淵獻策,並義無反顧去實現這條計謀。

“驅馬”表達出作者奉命安撫山東時的豪邁、敏捷和急迫之態。“請纓”等二句,則用漢終軍和酈食其的故事比擬自己的山東之行,表明所負使命的性質之非同凡比。

“系”、“下”二動詞輕捷活脫,生動地表現出其安邦定國的宏圖大誌,蘊含著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顯示了詩人卓越的政治遠見。“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艱險景況。“郁紆”等二句,是寫因為山路縈回,崎嶇不平,行跡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時隱時現、時出時沒,反襯出作者心情因任務艱巨,前途未蔔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

“古木”等二句,從聽覺的角度來渲染旅途的荒涼淒楚。古老的叢林裏寒鳥悲啼,深山夜間猿猴哀鳴,構成了壹幅荒無人煙,戰亂留給人民的是壹片淒涼。

詩人把復雜的心情,都融匯到生動的旅途景物描寫中,做到意境兩渾,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艱難和詩人心情的沈重。“既傷千裏目,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四句,既有對出關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傷”二句既表現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艱險,個人也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傷千裏目:是說遠望心裏傷感的意思。《楚辭·招魂》:“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壹夕而九逝”的詩句。“豈不”二句的自問自答,更顯示出詩人胸襟的坦蕩。

“豈不憚”意為有所憚,如同不掩飾自己對未知危險的恐懼,這不但無損於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實的展現了人性,更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現了他重意氣、報太祖的知遇之恩。最後四句“季布無二諾,侯贏重壹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視信義,有恩必報,不圖功名的思想。這裏,詩人以季布、侯贏自比,表達了自己既然請纓就決不負使命的決心。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明確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觀、價值觀。這首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氣勢雄偉,意境開闊,詩人善於抓住在歷史進程中的巍峨奇觀,以粗獷的筆觸,壹掃漢魏六朝綺靡浮艷的詩風,成功地展示了詩人急欲建功立業的感情世界。

魏徵後來在《隋書·文學傳序》中提倡壹種將南朝的清綺與北國的氣質合壹的“文質彬彬”的雅體,《述懷》就基本上實踐著這壹主張。它壹方面措語樸素,直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