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烽火臺如何傳遞軍情?並不只是放放狼煙!
唐代詩人杜甫有首著名的短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是壹首離亂憂國思親詩。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是為唐肅宗。杜甫聞訊,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壹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次年(公元756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壹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詩中的“烽火”,是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裏指安史之亂的戰火。古時邊防傳遞軍情報的煙火,就是由烽火臺來完成的。那麽,在古代,烽火臺是如何傳遞軍情的呢?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燧”,夜間舉火叫“烽”。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烽火臺的狼煙,是雖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所以,壹直使用了兩千多年。
烽火臺建在邊境線上,或五裏,或十裏壹座,距離不壹,根據地形,以形影相見為準。“唐法,凡邊城候望,每三十裏置壹烽,須在山嶺高峰處,若有山岡隔絕,地形不便,則不限裏數。要三烽燧相望。若臨邊界,則烽火外圍築城障(《武經總要》)。”
每座烽火臺派有數名士卒專司管理。壹旦某個烽火臺發現敵情,就立即以烽火向鄰臺報警,這樣烽烽相傳,壹座接壹座地用烽火為信號,壹直傳遞到邊郡守軍,根據烽火所表示的敵情,立即派兵抵抗。
古時的烽火,就相當於後來的旗語,敵情不同,烽火亦有變。《墨子·號令篇》:“望見寇舉壹棰,入境舉二棰,押廓舉三棰,入廓舉四棰,狎城舉五棰,夜以火皆如此。”此處棰即指柴籠,也即烽。
而宋人編撰的《武經總要》中則稱,“凡賊入境,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滿五百人,放烽壹炬。得蕃界事宜,又有煙塵,欲知南入,放烽兩炬。若余寇賊五百人以上不滿三千人亦放兩炬,番賊五百騎以上,不滿千騎,審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寇賊三千騎以上,亦放烽三炬。若番賊千人以上不知頭數,放烽四炬,若余賊壹萬人以上亦放四炬。其放烽壹炬者,至所管州、縣止。兩炬以上者並至京。”
古代烽火臺報警信號大約有六種,即:烽、表、煙、苣、積薪和鼓。其使用方法,歷來說法不壹,約而言之,烽、表、煙為白天使用的信號。“烽”用“兜零”(兜籠),將柴草裝填其中,懸掛在桔橰(似近代的吊桿)頂端,平時低垂;發現敵情,立即點燃生煙並懸桿高舉,以煙報警。“表”以布為之,紅白二色相間,十分醒目,白晝用以懸拄示警。“煙”除舉烽生煙外,還可以通過燃燒堆放在壹起的柴草產生,有些地區則用狼糞或牛糞,狼糞最佳,燃燒後其煙直聳易見,微風吹之不斜,唐人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中“孤煙直”即指狼煙。積薪,即堆成壹堆的柴草,又稱“燧”,
點燃後有煙有火,可晝夜兼用,但因其耗柴多,故多用於夜晚。
漢唐兩代,烽火臺規模最為龐大,沿邊聯絡,延綿相接,各有統轄,自成系統。由於烽火吧處於最前線,對駐防者的遴選也很謹慎,“凡置烽火,置帥壹個,副壹人。每烽置子九人,並取謹信有家口者充副帥”。“謹信有家口者”才可充當副帥之任,壹是誠信,二是有家屬被官府掌控,如有失職瀆職行為,家屬是要負連帶責任的。
漢唐兩代,烽火臺規模最為龐大,沿邊聯絡,延綿相接,各有統轄,自成系統。自宋代將火藥用於軍事之後,就逐步采用點“炮”或放“銃”來報信,並輔之以放火、懸燈與舉旗,“烽煙”逐步被取代。放炮扯旗也是有著很強的情報信息的:“壹炮青旗賊在東,南方連炮旗色紅,白旗三炮賊西至,四炮玄旗北路逢。”這種放炮報警法的傳遞速度比過去的點煙法要快得多,壹晝夜可達七千余裏。
明清時期,烽燧制度仍然使用,但已不如前代重要,而且又有了若幹變化。
明代最重視烽燧建設的是鎮守薊門的名將戚繼光,他在長城之上修建了若幹作為碉堡使用的墩臺,“臺高五丈,虛中為三層,臺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造成“二千裏聲勢聯結”的雄姿(《明史·戚繼光傳》)。這些墩臺,本身就有烽火臺的作用,同時又修建下壹批專門用作通訊報警之用的墩臺,每墩中只駐兵五人,“凡遇敵馬所向之處,該數舉烽,左右分傳,計薊鎮邊墻,延袤曲折二千余裏,不過三個時辰可遍”(《練兵實紀》卷六)。
如果烽火出現異常,古人也制定了安全防範預案,信號不能及時發出,就需要馬上采取補救措施:
其壹,信號不能如期發出(如柴草被雨淋濕不能點燃,或風沙晦日無法示警),或信號雖已發出,而前鋒沒有響應等,就必須派人“亟傳檄告”,通知有關人員。
其二,如果在沒有敵情時誤發信號,必須趕快放下高懸的烽,滅掉燃起的薪火,並馳報都尉府。誤發或遇警不發信號,都將受到嚴厲的懲處。
基三,在沒有敵情的時候,為防止意外,各烽火臺早晚都要舉火報平安,叫“平安火”,如果到時不見“平安火”,就說明該烽火臺可能有變,應立即采取行動。
從這些預案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古代的的精細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