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晏幾道、秦少遊、柳永、周幫顏四人詞風有何異同?他們的詞對後世有何影響?對今人有何積極的影響?

晏幾道、秦少遊、柳永、周幫顏四人詞風有何異同?他們的詞對後世有何影響?對今人有何積極的影響?

提到秦觀,就讓人揪心,仿佛看到淚眼婆娑的他正獨自哀愁。如果問問詞人有多少哀愁,他就會告訴我們他的哀愁如大海壹樣浩瀚無邊,如長江壹樣無窮無盡,那就是“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壹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古往今來,無論文人勇士都不免哀愁之苦,不過這些男士大多以拍遍欄桿、撫膺長嘆來壹抒心中郁積的苦悶,而秦觀,正如他上面的這首《江城子》所言,將他的哀愁都化做了眼淚流出來了。秦觀究竟留下了多少眼淚?有學者認真專研了這個學術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在秦觀的七十七首詞中,含有“淚”字的有十三首,頻率為16.8%。可這個頻率雖然可以讓秦觀進入了詞人“傷心榜”的前三甲,卻不足以使他榮登榜首,晏幾道的18.1%以及周邦彥的17.7%更勝壹籌。只有將有關哭泣的語句也計入,秦觀的傷心頻率才能達到24.7%,這樣就可以穩居龍頭了。

秦觀確實值得後人同情,他的憂郁和憔悴讓人心痛,因為這個敏感而多情的詞人太不幸了。生前無非是寫過幾首情詞,就被政敵作為把柄加以攻擊,致使仕途升遷無望,死後還被指責出語寒磣。他的情感細膩,也被視為脆弱,飽受那些粗獷之士的嘲笑。名列“蘇門四學士”之壹,似乎是他的榮光,但正是蘇東坡的賞識,才使這樣壹個小人物,被莫名其妙地卷入黨爭的旋渦之中,越貶越遠,幾乎被趕到天涯海角,備受摧殘。不過,“窮而後工”也許是不刊之論,正是他的不幸,才使壹個“古之傷心人”,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纖麗淒婉的小詞。

1.

秦觀的“觀”,究竟是觀看的“觀”(guān),還是“道觀”的“觀”(guàn)呢?這不是壹個簡單的問題,也不是我們今天才發現的問題,南宋人就為這個讀音爭論不休了。大詩人劉克莊說,陸遊字務觀,這個“觀”為去聲,所以秦觀的“觀”也是去聲,他的證據是當時有人寫詩雲“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陸遊見到詩後,笑著說:“我自務觀,乃去聲,如何把作平聲押了?”(《後村詩話》)後來那些如雷貫耳的大學問家如查慎行、錢大昕經過考證與研究,也持這壹觀點。而南宋大學者葉紹翁卻說陸遊的字為平聲,所以秦觀的“觀”也是平聲(《四朝聞見錄》)。

陸遊陸務觀中的這個“觀”,究竟是平聲還是去聲,這個問題更為復雜了,讓人想著就頭疼。好在有學者壹針見血地指出,陸遊的名字與秦觀的名字未必有關系,歷來傳說陸遊的母親夢見秦觀而生出了陸遊,但傳說畢竟是傳說,陸遊從來沒有承認過這件事,何況陸氏兄弟四人陸淞、陸浚、陸遊、陸涭,名字都是與水有關,所以陸遊中的“遊”與旅遊無關,也就是與秦少遊無關。而秦氏兄弟三人分別是秦觀,字少遊;秦覿,字少儀;秦覯,字少章。三人之名分別寫作“觀”、“覿”、“覯”,這三個字都與“看”、“見”有關,所以秦觀之觀,應當是觀看的“觀”。

秦觀雖然居秦氏三兄弟之首,但在叔伯兄弟排行為第七,所以常見的稱呼是“秦七”。陳後山曾經說過:“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耳,唐諸人不迨也。”這裏的秦七就是秦觀,而“黃九”則是蘇門另壹大學士黃庭堅。秦觀給自己所取的號是邗溝居士,學者們則喜歡稱他為淮海先生,他的詞集也叫《淮海居士長短句》,這是因為秦觀是高郵人氏。不過,秦觀出生地卻是江西九江,五歲以後,他才隨祖父和父母回到高郵。

此後,秦觀在高郵整整生活了三十多年,直到三十七歲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後才遠走他鄉。這三十多年裏,除不定期地出去遊歷壹番之外,秦七的主要活動就是閉門讀書。不可思議的是,少年秦觀最喜歡誦讀的居然是兵家之書,二十四歲那年,他寫了壹篇《郭子儀單騎見虜賦》,歌詠郭子儀的英勇無敵:“事方急則宜有異謀,軍既孤則難拘常法。……所以徹衛四環,去兵兩夾。雖鋒無鏌邪之銳,而勢有泰山之壓。”在重文輕武的時代,這樣的想法頗為少見。而見慣了秦少遊的“女郎詩”,習慣了秦七的專主情致,眼淚汪汪,再讀《宋史》秦觀本傳,頗為驚詫,因為《宋史》說秦觀“少豪雋慷慨,善於文辭;誌強氣盛,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與己意會”。年青的七竟然曾經充滿豪俠之氣,洋溢慷慨之風,確實匪夷所思。

晏幾道的詞風濃摯深婉,工於言情,與乃父齊名,世稱“二晏”。但當時及後世作者都對他評價很高,認為造詣在殊之上。“北宋晏小山工於言情,出元獻(晏殊)、文忠(歐陽修)之右……措辭婉妙,壹時獨步。”(《白雨齋詞話》)詞風逼近其父。既有晏殊詞風的清麗婉曲,語多渾成;又比晏殊詞沈摯、悲涼。特別是在言情詞上,更優於其父。由於社會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詞作的思想內容比晏殊詞深刻得多。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運、歌頌她們美好心靈的篇章。也有關於個人情事的回憶和描寫。通過個人遭遇的昨夢前塵,抒寫人世的悲歡離合,筆調感傷,淒婉動人。在有些作品中,表現出不合世俗、傲視權貴的態度和性格。

柳永乃婉約派四大旗幟之壹,在四旗中號“情長”,有“豪蘇膩柳”之稱,柳詞 成名作《雨霖鈴》配圖

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約,細膩獨到。 柳永的詞淒婉纏綿,兒女情長,但卻不靡靡。構詞意境脫俗,豪放不羈。以至於“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詞,始行於世”。雖有花間詞派遺風,亦標新立異,獨樹壹幟。 柳永是北宋壹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淒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壹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

王國維認為:“(周)先生於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盡脫古人蹊徑。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壹。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惟張叔夏(張炎)病其意趣不高遠。然宋人如歐、蘇、秦、黃,高則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南宋唯壹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為猶當也。"意謂周邦彥為北宋詞的“集大成者”。 周邦彥詞的"集大成",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從詞的搜求、審定、考證方面來說,他有集成和創制的功勞;就其寫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於體悟言情,描繪工巧周至,又善於融化千人詩句,煉字妥帖工整;從創作風格來說,清真詞能集北宋詞自柳永到秦觀、賀鑄等人之成就而獨具特色。他發展了柳永以賦為詞的鋪敘手法,兼取秦詞的柔婉、賀詞的艷麗,綜合形成自己善於勾勒,妙於剪裁,精巧工麗的典雅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