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魏晉詩人陶淵明的《酬劉柴桑》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養南疇。
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遊。
賞析
這首詩的意象結構為:窮居忘時,暗示生命的孤寂落寞,落葉知時,引發對生命飛逝的感受;憂落葉之悴,隱喻生命的秋天,樂新葵、嘉穗之榮,反襯生命之榮盛不再回復;四時周轉運行與來歲未知,展示了時間永恒與生命朝不保夕的對立;今日閉門窮居與良日攜童遠遊,構成情感的起伏與節奏,給生命的尾聲塗上了明亮、樂觀的色彩。時間意象中暗喻著生命的變化,生命意象中包含著時間的運動。忘時與知時,憂落葉之悴與樂葵穗之榮,四時運周與來歲未知,窮居與遠遊,這四組由時間與生命衍生出的矛盾對立的因素,生發、擴展、建構了整首詩歌的意象系統。這兩兩區別與矛盾的二項對立結構,創化出極豐富含蓄、悠遠不盡的情思與意趣。誠如明代黃文煥所言:“曰‘時忘四運’,又曰‘已知秋’,曰‘多落葉’,又亟曰‘新葵郁’,‘嘉穗養’,曰‘慨然’,又亟曰‘為樂’,忘者自忘,知者已知,緒忽飛來也;悴者自悴,榮者自榮,物各殊性也。仰觀天時,俯察物美,知苦趣乃益添樂趣”(《陶詩析義》卷2)。情緒的宛轉之變與物的榮悴之態,不能忘世的感慨之憂與對生命的達觀之樂,交織成多層次的意義之網。
劉侗的詩句名言年代:明朝
劉侗作品:《帝京景物略》
劉侗簡介:
劉侗(約1593~約1636)明代散文家。字同人,號格庵。湖廣省麻城縣(今屬湖北麻城市)人。在當員生時,因“文奇”被人奏參,同譚元春、何閎中壹起受到降等的處分。他因此頗有名。崇禎七年(1634)進士。後選任吳縣知縣,赴任途中逝於揚州。
劉侗和於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於收集材料,他撰寫文字。他們還曾合撰《南京景物略》,書未完成,殘稿今亦不傳。《帝京景物略》主要記述北京地區的山川園林、庵廟寺觀、橋臺泉潭、歲時風俗。寫作態度認真,“景壹未詳,裹糧宿舂;事壹未詳,發篋細括”,故記述的北京風物有較高的資料價值。此書在藝術上也有特色。《帝京景物略》為了使表現對象具有鮮明性和準確性,在描寫的次序、詳略、位置上頗費斟酌,可見出作者慘淡經營的獨到匠心。如《三聖庵》先渲染三聖庵的環境,次述庵的本身,最後以庵內觀稻臺可飽覽畦隴、林木、梵宇、雉喋作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書在語言上體現了竟陵派散文的特點,遣詞造句,往往打破常觀,改變通常句式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如《水盡頭》等篇,生動形象,給人壹種質實的立體感。但論者有認為劉侗散文因用字造句奇特怪僻而帶來艱澀之病。
劉侗的詩句名言
1、古寺傳因塔,莊嚴禮上方。髙標出雲漢,浩劫記隋唐。縹緲聞清梵,虛空散妙香。直疑多寶湧,時現佛珠光。——劉侗《帝京景物略》
2、先朝花雨地,此日重尋盟。壹剎老僧定,三過學士情。食時香缽供,參禮法螺聲。羨爾蒲團上,掩經看月橫。——劉侗《帝京景物略》
3、鴿影旋浮屠,飄飄不可呼。銀輪如現在,白馬可來無。日霽雲山曉,霜標水月孤。杳然人世隔,花雨半皇都。——劉侗《帝京景物略》
4、我來憑水欄,坐久夕陽斜。聊復祛塵事,相將攬物華。河山百戰地,桑柘幾人家。總有明春約,還看何處花。——劉侗《帝京景物略》
5、疎星寥落曉寒淒,月色沙光入望迷。野戍連雲寒見雁,人家隔水遠聞雞。波間素渺三秋凈,天際清橫萬木低。馬上遲遲殘夢斷,鐘聲遙在禁城西。——劉侗《帝京景物略》
6、撲衣塵霧入門消,修竹奇松步屧遙。紫府新開延日月,碧岑高築傍雲霄。城頭過鶴招還下,海上來槎坐欲漂。為憶景星酬帝力,手摩石刻是前朝。——劉侗《帝京景物略》
7、來從絕域老長安,分得城西土壹棺。斫地呼天心自苦,挾山超海事非難。私將禮樂攻人短,別有聰明用物殘。行盡松楸中國大,不教奇骨任荒寒。——劉侗《帝京景物略》
8、薊苑春歸處處幽,陸沈吾黨任遨遊。長楸碧帶千峰雨,密荇青藏百道流。西望風雲雙鳳闕,北來天地壹漁舟。科頭箕踞尋常事,細酌高吟且未休。——劉侗《帝京景物略》
9、馬上城中見雪山,白雲蒼霧滿燕關。蓬萊咫尺無人到,松柏黃昏有鶴還。當日翠華遊物外,百年金殿鎖人間。浮塵擾擾江湖遠,悵惘嚴樓不可攀。——劉侗《帝京景物略》
10、出城殊未遠,入寺已蕭然。聽覺諸根凈,慈嚴壹塔懸。林花飛繞客,幽鳥語應禪。不敢求光現,心知與俗緣。——劉侗《帝京景物略》
秋天的詩句1.《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秋詞》唐.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4.《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5.《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6、《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醉重陽節。
7、《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9、《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萬裏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描寫秋天的詩句,關於寫秋天的詩句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 李紳《古風二首 》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 —— 杜甫《秋興八首·其壹》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 王維《山居秋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王維《山居秋暝》
紅藕香殘玉簟秋。 —— 李清照《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虞世南《蟬》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 黃巢《不第後賦菊》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 陸遊《書憤五首·其壹》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 李賀《李憑箜篌引》
昨夜西風雕碧樹。 —— 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 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 張籍《秋思》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壹點飛鴻影下。 —— 白樸《天凈沙·秋》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 陸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鄭思肖《畫菊》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 —— 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 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 劉禹錫《望洞庭》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 李嶠《風》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 杜牧《秋夕》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王維《山居秋暝》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杜牧《秋夕》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 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李商隱《夜雨寄北》
世事壹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 —— 蘇軾《西江月·世事壹場大夢》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 李白《秋浦歌》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 林傑《乞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劉禹錫《秋詞》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杜甫《登高》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王維《山居秋暝》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 曹丕《燕歌行》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 李清照《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 李白《三五七言 》
花自飄零水自流。 —— 李清照《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卻道天涼好個秋。 ——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 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 張九齡《感遇·蘭葉春葳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