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韋莊的《白牡丹》詩,我以為寫的就是“鳳丹白”。
我這壹株鳳丹白原先種在後院芍藥叢中。後來大約是那個位置的土質比較幹,長勢不大好。四年前的秋天移到了車道邊欄桿前,紫鳶的花床裏。移植以後長得很好,盡管早春的枝幹曾經被野鹿撞斷過,也曾經被大雪壓斷過,也迅速長大起來,而且開花了,壹年比壹年健旺。
現有的牡丹裏,這壹株的花期最早,壹入五月就開。去年記得開了七、八朵,今年壹開整整二十朵。花瓣到中間逐漸變成淡紫色,花蕊金黃,芳香馥郁。書裏說有鳳丹復瓣和單瓣兩種,復瓣大多為紅色,單瓣大多為白色,都是種植歷史長達千年的藥用牡丹。
將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為名貴的中草藥。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散郁祛瘀之作用,久服可益身延壽,養血和肝,養顏通經。
安徽銅陵鳳凰山盛產丹皮,質量最好,產量也比較高,當地大面積種植鳳丹牡丹。想來每當陽春三月,彼處漫山遍野的鳳丹開起,必定另有壹番氣勢,山前山後的花香也是驚人的了。
單瓣白色的鳳丹為牡丹之祖,後來各種牡丹的都由此繁衍而來。“牡丹”原是芍藥科,自盛唐以後才開始將木本芍藥另稱“牡丹”。“丹”者,紅也,“牡”者,蓋指牡丹可以無性繁殖。從這個名詞可知牡丹自得名之後,便以大紅為正色,故此後世詩人詠黑牡丹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之句。
而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標準,原以“素”為質樸的正色。子曾經曰過:“繪事而後素”,即必須先有白色的絲絹”素“,然後才能施以五彩,“繪”成圖畫。老子喜歡“見素抱樸”,認為“五色令人目盲”。道家的《淮南子》則稱:“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壹立而萬物生矣”,以“白”為五色之源。佛家也壹樣,視“白”為最富有內涵,可以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又壹無所見,壹無所有。無極大師說:“白鷺立雪,愚人看鷺,聰明見雪,智者觀白。”由此入禪境之“白”,便是明心見性,思路澄明,壹種穩定的自我向心力。
是以唐代白牡丹初入京城,價值驚人,王建曾有詩曰:“比艷美人憎,價數千金貴”。此後演變成“壹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紅色、紫色牡丹以更驚人的價格引人追逐,或許是武後為首的紅妝強人們競相推崇之功?
而天然牡丹只有白、黃、紫三種顏色,今日所見牡丹的紅、粉、綠、藍、黑紫和復色,並不存在於自然界中,竟無任何文字資料記載前人如何培育出來。
牡丹還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書裏說,從宋代就開始以牡丹入菜肴了,到了明清更有了較為完美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據清《養小錄》記載:“牡丹花瓣,湯焯可,蜜浸可,肉汁燴亦可。”牡丹花瓣和花粉可制作保健食品和飲料;又是調配高級化妝品的重要原料。菜譜中就有牡丹花銀耳湯、牡丹花溜魚片、牡丹花裏脊絲和牡丹花瓣酒。不僅味美清爽細嫩,而且都有食療的作用。
所以花謝之際,與其將這壹段芳華葬了,不如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