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明月松間照全詩

明月松間照全詩

明月松間照全詩

明月松間照全詩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原文: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註釋:

1、暝:日落,天色將晚。

2、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3、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後的景色。

4、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裏指竹葉發出沙沙聲響。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5、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6、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詩意: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壹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遊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賞析: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由於這裏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壹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壹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誌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壹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了壹陣陣歌聲笑語,那是壹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壹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壹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壹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明月幾時有全詩

明月幾時有全詩

《水調歌頭》

作者:蘇軾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註釋:

1、把酒:端起酒杯。

2、宮闕:宮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壹問。

4、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裏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指月宮。

6、不勝: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壹起嬉戲。

8、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詩意:

明月什麽時候出現的?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裏,現在是什麽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雲禦風,置身天上,哪裏比得上在人間!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壹面轉到另壹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明月不該有什麽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願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裏***享月色明媚皎然。

賞析: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壹種皓月當空、美人千裏、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壹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壹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寄思,幻想遊仙於月宮。下片寫賞月後的體會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壹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舉杯邀明月全詩

舉杯邀明月全詩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註釋:

1、獨酌:壹個人飲酒。

2、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3、既:且。

4、不解:不懂。

5、徒:空。

6、將:和。

7、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8、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9、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0、交歡:壹起歡樂。

11、無情:忘卻世情。

12、相期:相約。

13、邈:遙遠。

14、雲漢:銀河。

詩意:

在花叢中擺上壹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壹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妳壹同分享歡樂,沈醉便再也找不到妳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雲天。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壹義,隨即破壹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壹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壹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壹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麽又該怎麽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淅入醉鄉了,酒興壹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壹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壹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壹首《春日醉起言誌》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壹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壹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這首詩突出寫壹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壹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旁徨。從他的詩裏,讀者可以聽到壹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裏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於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裏,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壹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_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裏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於光明的向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汙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麽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後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遊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壹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壹首《峨眉山月歌》,是為壹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裏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裏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妳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壹定會送妳到長安的;最後他希望這位蜀僧壹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壹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於李白又是壹個親密的朋友。《夢遊天姥吟留別》裏說: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壹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裏,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後,寫了壹首詩寄給王昌齡,詩裏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裏,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壹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讀者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麽在《月下獨酌》這首詩裏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壹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

《出塞》

作者:王昌齡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詩意: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裏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壹首。

我待清風如明月

壹心忠誠於某人,為某人不斷努力貢獻。可是,無奈某人卻誤會了他的壹番努力,根本不是那麽看待他。。

這是壹句流傳很廣的詩句,在文學作品中被引用過太多次了,連窮搖小說中都有。並且已經有很多版本,所以很難考證那個才是原版。

但從能夠查到的出處,按出現的時間順序,應該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記》最早。網上有帖子說最早的出處是《封神演義》,但《封神演義》為明代天啟年間所作,而《琵琶記》卻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記》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記》更早的。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齊_的詩中有“將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懷”的說法,這不能算。

明月松間照古詩

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

原詩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將山中的黃昏描繪得令人迷戀。王孫指詩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意,說山居的景色特別留人。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啊!又由於這裏人跡罕到,“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壹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壹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壹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麽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誌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壹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了壹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壹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壹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壹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壹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壹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明月松間照哪首詩

“明月松間照”的全詩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明月松間照”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的翻譯

新雨過後山谷裏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輕搖是上遊蕩下輕舟。

任憑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連。

《山居秋暝》的譯文

《山居秋暝》首句點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壹新的景色,頷聯寫出幽清明凈的自然美,頸聯中詩人先寫“竹喧”再寫“蓮動”,反映了詩人希望過閑適無憂無慮呃生活的向往,從反面襯托出他對黑暗官場的厭惡。

明月別枝驚鵲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全詩是: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田裏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壹個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出處:宋代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詞人雖是夜行,卻似乎壹點也不著急。仿佛可以看見他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壹會兒看看明月走到哪裏了,壹會兒聽鳥啼蟬鳴,悠閑自得。此時的他,沒有需要快馬加鞭的緊急公務要處理,也不用為他人的指責、誹謗而徹夜難眠。

雖然遭彈劾免職,胸中還有諸多憤懣愁苦,但美麗的自然和恬淡的鄉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憤激之情。所以,在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寧靜的山間小路上,他已經完全沈浸於清風明月之中,融於天地。

清風半夜鳴蟬全詩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全詩如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出自《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全詩翻譯:月光從枝幹間掠過,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吹過,遠處有蟬在鳴叫。在稻花香中,耳邊傳來青蛙的陣陣叫聲,好像在說,今年是壹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邊有幾顆忽明忽暗的星星,山前下起小雨。往日的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賞析:

全詞前兩句動中寓靜,描寫了風、月、蟬、鵲等景物,抒寫夏夜山道的美景;“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壹句描繪了漫村遍野的稻花香,表達詞人心頭因為豐收而產生的的甜蜜之感;而下闋描繪了夏日夜景,表現出詩人因為沈浸在稻花香中的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