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也因為漕運從此繁榮起來。元代修建通惠河,運輸糧食;明清時期,除了通惠河,糧食也通過陸路運輸。通州被叫了?皇家碼頭?鎮守北京東門。當然,更多的糧食和貨物暫時存放在通州,於是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物資都聚集在這裏,形成了壹個商品豐富、琳瑯滿目的繁榮市場。清朝乾隆年間,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他們沿著運河壹路向北,在通州登陸,前往北京。他們目睹了通州的行為?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哪裏?繁榮的景象。
如今,雖然水運不再繁華,但通州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再次成為京津冀壹體化發展的重要節點之壹,壹座國際化城市將再次矗立在古運河旁。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鹿城在先,通州在後。
地鐵6號線東端第壹站鹿城,是未來行政副中心的核心位置。很多人會有點奇怪:說好?城市?但是妳為什麽沒有看到這個城市呢?在歷史上?鹿城?確實是壹個古城的名字,舊地址在鹿城鎮政府西側的古城村。
西漢初年,在卓君(今屬北京)東部建鎮。因為這座城市正好位於東西方的要道上,它是用?路?字命名,命名?盧希安郡?。其管轄範圍不僅包括今天的通州區,還包括三河市的大部分地區和平谷區的部分地區。換句話說,當時的燕郊和通州都屬於盧希安縣。
後來由於縣城西邊有壹條街叫?麗水?這條河(現在的溫榆河)改名為?盧希安郡?。東漢初年,位於今密雲的榆陽縣,將縣令遷於此。不久,郡守起兵討伐,整個魯縣城在兵荒馬亂中化為灰燼。重新建立的盧希安縣於今天遷至燕郊東北部的夏軍村(大致在規劃中的地鐵平谷線三河西站附近)。北齊時,盧希安再次遷都,最終定居在今天的通州市。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隋朝卓君(今屬京)改名幽州,第二年盧希安郡改名宣州。“妳”和“軒”這兩個字是什麽意思?北?。同年,盧希安縣東部設臨猗縣,即今天河北三河市的前身。貞觀元年(627),宣州廢,改名?盧希安郡?開元四年(716),臨猗縣改名三河縣,屬幽州。這是第壹次在通州和三河?分手?。
五代後金時期,幽雲十六州被子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後來,金滅了遼,把幽州升級為都城。為了滿足首都的食物供應,位於大運河北端的盧希安縣引起了關註。因為南方的大部分谷物和草必須通過運河到達盧希安縣,然後才能到達首都。所以晉代王天德在海陵居住三年(1151年),正式命名?通州?,拿?運糧順暢?的意思。這也是通州命名的開始。
通惠河把南方的糧食運進城裏。
元朝放棄了以前的都城金中都,在其東北新建了壹座城,就是現在的元朝都城。在修建新都的同時,還進行了壹項重要的水利工程,那就是修大都城到通州的運河,方便水運。當時疏浚了三條運河,為的是南方的糧草順利運往大都。這條河位於中部,起於元都城積水潭(即什剎海),向東流經萬寧橋(即侯門橋),沿皇城東小強路(即今南河沿街)南下,從文明門西側的水關(今東單路)出城,轉向東,到達京城東部的通州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水運幹線?通惠河?。
與通惠河同時疏浚的還有兩條河,壹南壹北,相互呼應。其中,北方的那條河至今猶存,望京地區壹條重要街道的名稱也來源於這條河,就是元大都水上交通的北線——富通河。這條河也發源於積水潭,然後沿今天的北二環壹線向東流,從大都東北門廣西門附近的水關出城,最後向東流入北運河上遊的溫榆河。
這條河及其支流給我們留下了今天的馬良橋、酒仙橋、西壩河、東壩河、三岔河等名稱。通過這條運河,南方的糧草也可以走北線,最終到達首都積水潭。這條河穿過壹個叫做。正村壩?今天的東壩村。明朝文健年間,燕王朱迪和建文帝的中央軍曾在此激戰。太子采納了宦官馬的建議,最終取得了勝利。興奮之下,他將馬改姓鄭,村名鄭村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七下西洋。
這條位於南方的河流在歷史上也叫?蕭太後河?它是由遼國蕭太後主持修建的,因此得名。疏浚的蕭太後河也被稱為。文明河?因為它起源於溫明門附近的大都會東南門。如今,市區的大部分運河都被改成了地下溝渠或者消失了。然而,它仍然給我們留下了東城的李三河和朝陽區的十裏河的名字。留在地上的蕭太後河西,起於西大王南路附近的雙龍小區南側,流經東南四環的小武基橋,再向東拐,最後流入北運河,也是元代漕運的南線。
這三條運河的修建大大方便了糧食從南方運往京城的速度和效率。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2014通惠河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明天
通州之富震驚朝鮮使節。
明初通州城墻為磚砌,有四個城門:東門通運門(6號線通運門站因此得名),西門朝天門,南門迎循門,北門凝翠門。明朝遷都北京後,更加重視通州。當時通州直管的縣有四個,分別是歙縣、三河、香河、武清。直到清朝雍正年間,通州才降級為?三周?其轄下的三河、武清、香河三縣,均屬順天府。這是第二次在通州和三河縣?分手?。
明代將原皇城東墻外的通惠河部分圍在皇城墻內,元大都南墻向南延伸,從而將通惠河沿都城南墻的壹段完全圍在新都內,變成了地下河。這就使得原來的通惠河離今天的東便門不遠了?切斷?再加上多年未進行清淤,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淤積現象。於是,很多運糧商隊開始選擇陸路從通州向北京運糧,在北京東大門朝陽門形成了大量的糧倉聚集區。至今仍有南新倉、北新倉、魯米倉等地名。
這條運糧官道逐漸成為北京東部重要的交通要道。通州也成為每年經由中國東北進入首都的朝鮮使節的必經之地。
在這些朝鮮使節的筆下,我們可以領略到當年通州的風雅。當我看到遼東人民物資貿易的繁榮時,我以為我是極度擔憂的。比起山海關,遼東當時真的像河伯的秋水,以為天下富貴無敵。今日見通州,山海關非山店窮村。?這些使者走出國門,來到中國遼東,覺得和自己國家相比是小康社會,但是到了山海關,又覺得遼東是小巫見大巫了。對比山海關和通州的繁華,山海關簡直成了壹個山村的野店,不值壹提,足以看出當年通州的繁華。
有意思的是,他們還在這裏看到了明朝皇帝為自己準備的東西?後路?:?從皇帝到廖白,策劃者有壹艘船。有優先權,可以直接坐這艘船去金陵。?也就是說,過去龍船等大型船只確實停靠在通州運河上,其用意如朝鮮使臣所記載,是為了在危急時刻提供給皇帝和官員?逃跑?使用。
由於漕運繁忙,通州在當時確實達到了頂峰。每年農歷三月的第壹天,來自直隸、河南和山東北部的運糧船沿著運河抵達通州。之後4月安徽,5月南直隸,6月浙江湖廣,壹直持續到10月。各省各地區的船按規定陸續到達,按規定每船只能在通州停留十天。由於時間短,卸貨任務重,直接導致通州市?夜開城門,燈爛星爛?壹派繁忙景象的樣子。
東便門外的大同橋是當年漕運的終點。
通州古城門建於清代,寬17米?京通高速?
到了清代,通州仍然扮演著漕運和陸路交通樞紐的角色。為了提高陸路運糧的效率,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決定修建朝陽門至通州的石板路,加快運糧速度。雍正帝在《禦制通州石板路碑》中談到修建這條石板路的重要性。從朝陽門到通州,40裏是國家的東大門,從通州到史靜,走這條路是對的。?
同時,他還談到了運河在水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每年大量的糧食到達北京,在通過陸路運往北京的過程中,必然會破壞原有的土路路基。很多地方出現低窪情況,特別是夏天下雨或者冬天積雪融化,車輪經常陷在泥裏,很難前進。壹輛車卡在那裏,需要幾十個人才能拉出來,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法院最終決定修建這條路。
整條公路* * *超過5588英尺長,20英尺寬。以今天的計量單位,道路總長度為19公裏,道路寬度近7米。除此之外,主幹道兩邊還有什麽?輔路?也就是把原來的土路修整了壹遍,兩邊的輔道寬5米左右,這壹條算嗎?高速公路?總寬約17米,在當時是相當寬的。
這條路已經修了十個月了,除了主體工程還有配套工程,就是通州城內倉庫周邊和運河沿線的土路將全部改成石板路,加快糧草運輸。
此外,清代北京周邊還有兩條類似的高速公路,分別是盧溝橋至廣安門石板路,專供南方各省的人從陸路進入北京,以及西直門至圓明園的石板路,是清代皇帝前往西郊避暑的必經之路。如今,前者已成為京港澳高速的壹部分,而後者經過多次分流,最終融入西北城區重要的城市幹道系統。晚清
蒙古鐵騎浴血八裏橋
通州西邊有壹棟樓叫?八裏橋?古橋,過去朝陽門到通州的石板路從八裏橋由東向南拐,過八裏橋和通惠河,再向東拐進通州西門。所以,這裏是通州通往北京的咽喉。直到今天,它仍然扮演著交通樞紐的角色。橋上這條路叫。靖宇老線?北京自然是指北京,而這個呢?於?這個詞不是指在道路兩旁種植榆樹,而是指?關羽?,即著名的山海關。
此外,這座橋還是通州區和朝陽區行政區劃的重要參考。橋東屬於通州區,橋西屬於朝陽區。這座橋的大名是什麽?永通橋?是環北京三大古橋之壹(另外兩座是沙河朝宗橋和宛平盧溝橋)。之所以也叫?八裏橋?就是因為離通州城八裏。在地圖上測距後,大致可以看到這個?八英裏?指的是通州城北門外的大運河碼頭,那麽是否是?永通?還是?八英裏?最後,我沒有離開運糧的話題。
清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大沽口後,開始向北京進軍。清政府迅速組織軍隊進行抵抗。天津衛、通州相繼失陷後,滿蒙騎兵和綠營在總司令僧沁的指揮下,防守八裏橋,與英法聯軍展開決戰。但畢竟敵我差距還是挺大的。據法國軍官吉拉德在他後來的回憶錄中記載:八裏橋戰役,中國軍隊以罕見的勇氣向盟軍迎頭痛擊。雖然他們喊著向前,勇敢的反復沖殺,但是從壹開始就遭遇了慘敗!但他們頂住了導致他傷亡的重火力還是寧願不退,勇敢堅持,全部被當場擊斃。?
最終八裏橋之戰以我方慘敗告終,清軍傷亡三萬余人。曾經馳騁歐亞大陸的蒙古戰士在這裏上演了最後的絕唱。
之後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鹹豐帝帶領後妃逃亡。北京遭遇了歷史上最大的災難。清朝花了壹百多年在西郊修建的三山五園,全被洗劫壹空,付之壹炬。依然屹立在圓明園廢墟上的廢墟,已經成為中國人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痛。
補白
通州的歷史建築
通州城的很多建築都在歷史變遷中留下了身影,但有些還活著,有些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
大光大廈
俗稱八樓,建於明朝嘉靖七年(1528),由禦史吳中監造。大廣樓的確切位置在通州老城區北門外,沿通惠河向東,運河與通惠河交匯處。參加占蔔嗎?從上到下,道路是光明的?的意思。
明清時期,戶部官員坐在糧部,在那裏檢查糧食,所以也叫糧檢樓。每年農歷三月壹日至十月壹日,運糧期間,戶部倉庫侍郎(明代有滿漢侍郎各壹人,不在通州居住)帶領手下官員,在此樓內檢查運往柴犬的白糧,供皇室官員使用。壹個用杉木做成的小桶形盤子,裏面裝著散裝的白米,放在樓上檢驗。所有標準達標後,再稱重稱重,任務就完成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配合清廷,幫助清朝滅洋。通州失陷後,八國聯軍瘋狂報復,燒毀大廣樓和眾多古建築。1901年,南梁被火車運到北京,漕運停止,石壩廢棄,大廣樓隨歷史消失。
浮橋
通往三河和通州東北的運河(舊稱白河)原來沒有橋,用渡船運送軍隊、糧食和俸祿非常不方便。
遼金時期修建了壹座木橋,雨季河水泛濫,木橋經常被沖走。後來被做成船過河,也叫船橋。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總督洪錘在通州東門外的羅家口,設舟築浮橋,浮於白河之上,方便交通。明朝永樂年間,由於舟橋不便,修建了木橋。宣德三年(1428)重修,次年被水沖走。明元年(1436)冬,修建白河浮橋,由快馬和運磚船排列,18名軍士駐守千宗,6名民夫在通州守衛。
到了清代,這座橋被移到了北門外的壹個較淺的地方。每年修橋船的經費都是住建部撥的,壹共設置了50艘橋船。通州派了四十個船夫,每人每月給七鬥五升。清朝的皇帝,東陵的皇帝,經常跨過這座浮橋祭祖。民國初年,舟橋撤船,另設渡口。
新中國成立後,新的水泥橋建成,浮橋成為記憶中的歷史,附近居民沿襲舊名,仍稱浮橋。
西海子公園
通州老城以北,東西兩海。遼、金、元三朝稱湖為海子,故名海。西海毗鄰西墻,東海毗鄰東墻。西海子被挖來建造燃燒的燈塔,並從側面取土增加塔基高度。東海子不見了,西海子還在。新中國成立後,西海子修建了人民公園,以池塘為湖面,中間有腰堤,南北兩湖,下有石橋,船可通行,湖周圍垂柳為蔭。
六合中學
早在清同治六年(1867),河北基督教協會就傳入通州。通州先辦男校,後建協和小學,後升格為協和學院。光緒四年(1878),蔣大德牧師等人在新城南門外買地建樓,建立教會學校。因地處運河邊古城通州,故名潞河學堂,由謝等司祭主管教育事務,謝為校長。
尉氏樓(現人民樓)坐北朝南,住在校園的中北部。整體平面像篆書的引號,是兩層小樓。樓前不遠處是謝樓(紅樓),中間十字形平面,頂樓西式銅鐘,底層中間有南北通道。
紅樓左邊是文樓(解放樓),右邊是樓,東西對稱。石聞大廈建於1923。1927年,陳長友作為校長主持學校事務,他是中國人民允許的第壹位校長。1942年至1946年,日軍侵占通州,學校遷至陜西Xi安,仍名潞河中學,1946年遷回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