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平天下,制樂傳於百姓家。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壹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壹笑還從掌握來。
《影戲》:燈火光中夜漏遲,風輪旋轉竟奔馳。過來有跡人爭睹,散去無聲鬼不知。
《看燈影》:南舍新開影戲場,滿堂明燈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
《做燈影》(燈謎詞):做得好,又要遮得好。壹般也號子弟兵,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壹口述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簡介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元朝時被稱中國燈,是壹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壹。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壹邊操縱戲曲人物,壹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壹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典故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華縣皮影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壹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壹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