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臺高7米,東西長60米,南北寬22米,臺前翠柏夾道,有階石可登臺上,進門壁上嵌有“滏水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大字。臺高7米,東西長59米、南北寬22米,向南突出壹段長50米、寬10米。北有趙王宮,又名武靈館,東有門樓,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臺北有“七賢祠”,祠內樹立著趙國的程嬰、公孫杵臼、韓厥、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7位君子的彩色塑像。現在僅剩壹臺,高26米,中間夯築,外用磚砌。清朝乾隆皇帝在這裏留下了“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
現存古叢臺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層青磚高臺的底層南北各有壹門,甬道右側的臺墻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臺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遊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壹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壹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現存古叢臺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層青磚高臺的底層南北各有壹門,甬道右側的臺墻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臺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遊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壹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壹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
叢臺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南門拾級而上,東墻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正門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臺時題寫詩句的碑刻。從北門沿著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叢臺》的壹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叢臺的第壹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臺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叢臺的二層坐北朝南的圓拱門門楣上,寫有“武靈叢臺”四個古體黑字,門裏邊還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久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進圓拱門,有個建築精美的小涼亭,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檐獸角。再上三級臺階,推開紅色雕花木門,進入約壹間屋大小的方形亭間,面對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帶的帝王將相剛剛離去。
登上叢臺極目遠眺,西邊的巍巍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國都城遺址趙王城蜿蜒的城墻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臺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臺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諸榭”。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個小廟是早年間修建的樂毅廟。現在的“望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樂毅是燕國“黃金臺招賢”選中的大將,在燕、趙、韓、魏、楚五國伐齊時,擔任統帥,壹氣攻下齊國70余座城池,幾乎亡齊。燕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後,燕惠王聽信齊國田單的反間計,召樂毅回燕都,陰謀殺害他。樂毅識破燕惠王的圖謀,直回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望諸榭”就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的功績而修建的。據地方誌載,現在邯鄲市東南30裏的樂家堡,就是當年樂毅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