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清明放水節
發布時間: 2006-4-5 上午 10:01:27 被閱覽數: 11 次 來源: 中國國學網
李冰主持創建都江堰,使長期苦於水旱災害的川西平原壹下成了富庶的、世人矚目的“天府之國”,人民對他的感戴之情是沒齒難忘的。紀念李冰的活動始於何時,史無明文記載,已無從查考。
東漢李冰圓雕石像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說明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代,灌區人民已經開始紀念李冰了。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益州刺史劉季連將都江堰渠首“望帝詞”遷到鄲縣,以原廟改招李冰,名祟德廟。唐太宗時(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將軍”。玄宗幸蜀,遲封李冰為“司空相國”。唐代“春秋設鬥牛”紀念李冰。宋太祖趙匡撤治修崇德廟,擴大了廟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龍構也成了紀念李冰的廟宇。陸放翁有《伏龍洞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詩,足以說明李冰在宋代已經封王。宋開寶七年改封李冰“廣濟王”,定為每年祭招壹次。宋代中期改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動,規模宏大。範成大《離堆行》中有“到羊五萬大作社,春秋伐鼓蒼煙根”的詩句。《獨醒記》中說:“水康軍祟德廟招李冰父於……詞把之盛,每歲用羊四萬余頭。凡買羊以祭,偶產羊羔者亦不敢留。”
《灌縣鄉土誌》亦說:“唐宗時蜀民以羊把李王,廟前江際皆屠宰之家。”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祭祀規格為“帛壹、羊壹、系壹、登壹、刪壹;箕二、簇二;四、豆四、尊壹、爵三、爐壹、蹬二”;二郎祭品與冰同。典禮程序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禮,奠帛、讀祝;送神、望燎;告禮成,退。祝文為:“維神世德,興利除‘e。作繃穿江,舟行清宴。灌溉三郡,沃野千裏。膏破綿絡,至今稱美。鹽並沒開,蜀用以饒。石人鎮立,蜀害以消。報祟功德,園朝褒封‘茲值春灌,理宜肅恭’。尚給這種祭把規格壹 直沿用到明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澤興濟通佑王”,並賜“績垂保障”額。光緒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顯英王”,並賜“功昭蜀道”額。次年加封為“通佑顯惠襄護王”,賜“陸海金堤”額。灌區為李冰立廟很多,稱為川主廟。“李二郎:於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禦賜“二郎神碑”,稱二郎為“川主二郎神”,並欽定了祭文。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國封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通顯仁佑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二郎“承績廣惠顯英王”。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加封二郎“顯英普濟王”,賜“錦江普佑”額,次年加封為“顯英普濟昭福王”,賜“安流利濟”額。清代的祭把規格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準四川巡撫都察院憲德奏請頒定每年“春秋仲月,照吉致祭”。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察捐春秋祭典碑》中定為:“每年仲春仲秋把龍王,次日記(李)王父子。牲用少幸,祭列九品。”每祭由縣捐銀兩,具“豬、羊、燭、富、香、褚以及庶蓋”。
1938年,四川省政府頒定《祟祀顯英王廟伏龍現典‘禮儀式’》。程序為:舉行祟把敷澤興濟通佑顯惠襄護王、承績廣惠顯英普濟昭福王典禮,全體肅立;奏樂,設迎神位;還神;授花;引贊導主祭,官恭誼王位前立正;唱紀念歌;進席,獻帛;進爵,獻爵;進食,獻食;主祭官詣讀祝位前肅立讀祝’;全體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禮;奠爵;焚祝帛;奏樂;設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禮成,鳴炮。祭:把時·,先到伏龍觀祭李冰,再到二王廟祭二郎。官祭壹般清明歲修完畢結合放水慶典二道舉行。祭完李冰父子後即到楊泅廟江邊祭招後鳴飽放水。
官祭之外,還有民祭。傳說舊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後兩日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川西受益區人民不辭艱苦跋涉,扶老攜幼,帶著祭品,來廟祭把,每日多達萬人以上抓《灌縣鄉土誌》中說:“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籲。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廟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虔誠之態,令人感動。
將軍廟前江邊鳴炮放水。隨著三聲炮響,兩岸頓時鞭炮齊鳴,鼓樂喧天,堰工們先卸去壓盤石和壓盤木,將士埂挖至水面,拆去水面以上搪梁,砍斷嶺子木、再砍斷盤杠結點竹線,拉倒撐子木和座兜,最後用大繩綁住“揭腦頂”,拉倒揭搓放水。砍揭搓放水後,主祭官等即離座策馬奔成都;祈求人快水多。堰工們要用竹桿打水頭,告訴流水:不要好壞朗不要沖毀橋梁,要安通順軌,為民造福。年輕人沿江用石於遲打“水腦殼”。有的人放下鴨子,年輕人下水爭搶水頭鴨’。老人們則爭舀?頭水”敬神,祈禱五谷豐登。
1949年12月中國入民解放軍與民工壹道搶修都江堰,次年清明舉行了解放後第壹個清明放水節,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李井泉主持慶典,英國《泰晤士報》為重建新聞予以報道。1957年後,修建了節制閘門,都江堰不用全部斷流,砍榪槎放水儀式不再舉行。
1990年,都江堰市委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決定恢復都江堰清明模擬放水活動。1991年的清明放水節活動豐富多采。‘節日’期間,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清明藝術節、迎春花會,李冰燈會和物資交流會,恢復了仿古祭祀表演,使中外來賓交口稱贊放水節是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天府第壹盛會”。 1993年的放水節,增設了祭壇,增加了面具舞等表演,城區舉行了盛大的文藝表演,街頭裝飾壹新。入夜,禮花沖天而起,燦爛奪目。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對吸引投資,發展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4是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都江堰管理處,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規模宏大的都江堰國際清明放水節,更是盛況空前。
都江堰是天府源頭,李冰是建堰的第壹功臣元勛。都江堰將與世長存,永放光彩,李冰將會永遠永遠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
--------------------------------------------------------------------------------------------------
/Show.asp?id=2625
放水節的由來
發布時間: 2006-4-5 上午 10:59:20 被閱覽數: 7 次 來源: 央視國際
翻開厚重的中華歷史,我們不難看出,中華民族是以農業繁衍生息的古老民族,水是人們最重要的資源。在遠古洪荒年代,沒有科學知識,每遇洪澇災害,人們就以為是水神在作怪,為了免除災難,風調雨順,就只好祈求虛幻的“水神”,於是古代便出現了“祀水”儀式。傳說中的水神叫“河伯”,西門豹治鄴說的就是這類故事。
岷江流域也不例外,秦以前的岷江水患無常,沿江兩岸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純樸厚道的人們每到洪水季節總要捧著三牲到河邊“祀水”,壹年又壹年的乞求河神保佑他們。據說李冰的女兒冰兒,就曾作了“祀水”的犧牲品。到了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帶領民工,修築了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從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都江堰延續至今,歷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嚴格的歲修制度,人們為了紀念李冰,於是將“祀水”改為“祀李冰”。每到冬天枯水季節,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清明節內江灌區需水春灌,便在渠道舉行既隆重又熱鬧的儀式,拆除攔河榪槎,放水入灌渠,這個儀式就叫“開水”,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由官方將清明節這壹天定為“放水節”,到了清代又被稱為“祀水”,民國後恢復了“放水節”這壹稱謂。“放水節”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其盛況尤勝春節。
--------------------------------------------------------------------------------------------------
/Show.asp?id=2626
都江堰放水節
發布時間: 2006-4-5 上午 11:00:53 被閱覽數: 8 次 來源: 央視國際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線,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當地居民視為神聖的節日。
歷史上,每年農歷三月的清明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當地群眾也自發地組織到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舉辦二王廟廟會,又稱清明會。
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改民間傳統的清明會為政府主辦的放水節。屆時由身著古裝的水利官員,儀仗隊伍表演放水節的全過程。此間有民間歌舞表演,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