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霸王挽歌——《垓下歌》

霸王挽歌——《垓下歌》

原文: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譯文:

那巍峨的高山也被妳用力舉起

是何等的豪氣,當今無人能比

但是時局總是對我不利

心愛的烏騅馬都飛騰不起

連烏騅馬都不能前進我能奈何

親愛的虞姬呀,我們現在怎麽辦

我真的不知道怎麽才能對得起妳

大燴賞析:

說起這首《垓下歌》,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還有壹些非常有名的故事、成語及熟語,比如說:霸王別姬、破釜沈舟、四面楚歌、鴻門宴、作壁上觀、錦衣夜行、沐猴而冠、無顏見江東父老……

那麽真實的西楚霸王是怎麽樣的呢?

——1——

項羽其人

項羽公元前232年生於楚國名將世家,其祖父為名將項燕,姓羋,氏項,名為籍,字為羽,是今天江蘇宿遷人。

項羽小的時候,他的叔父項梁要教他讀書,但這小子學了沒多久就撂下書本不學了,搞得家裏人很是無奈,見他從小力大無窮,說不定這小子以後也會和他祖父壹樣馳騁疆場,躍馬殺敵,叔父項梁又教他學劍,但也沒多久又撂挑子了,項梁很生氣要教訓項羽,可項羽卻歪著腦袋不依不饒說:“讀書識字有鳥用,只不過是能記住個人名罷了,再說學劍也只能和壹個人對敵,要學我就要學萬人敵。”項梁心裏說原來這小子是學習兵法呀,於是又給項羽教授兵法,這下可把項羽高興壞了,可是日子久了也對兵法產生厭倦,只學個大概,竟不肯深加研究,項梁也是沒有辦法了。

雖然戰國七雄已成歷史,但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還是有很多戰國貴族勢力存在,而且大多有復國的想法,大秦,註定還是壹個動蕩不安的朝代。

某日,秦始皇到會稽去遊玩,駕著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叔侄倆壹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急忙捂住項羽的嘴說:“妳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殺身之禍。”而項梁也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

那時的項羽已經長成了壹個大人,身高八尺之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2——

原來,在項梁舉事的時候就上演過鴻門宴。

偉大的始皇帝隕落了,在趙高和李斯的操辦下,胡亥成為秦二世,大秦的噩夢也就開始了。

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的秋天,“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的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拉開了秦末農民起義和集團勢力征戰的序幕。

同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找到避禍的項梁說:“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這也是上天要滅亡大秦的時候啊。我聽說,做事情占先壹步就能控制別人,落後壹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項梁借讓項羽去找桓楚的機會,出賬給項羽安排壹番,等待信號,於是,項羽扮演了壹次樊噲的角色。當然,這次是成功了。

會稽郡守殷通被項梁的鴻門宴所殺,得到郡守的人頭和官印,就有了號令全郡的權力,盡管有人反對,但都做了項羽刀下之鬼。就這樣,項梁成了會稽郡守,召集自己的有生力量踏上了舉旗起義的征途,項羽初任副將也開始了為將為王的壹生。

項羽和劉邦的交集大概發生在公元前208年,這個時候,大秦的土地上已經戰火紛飛,戰國貴族後裔復立故國,公開與大秦的敵對態度。項梁也立了楚懷王雄心,自號武安君。項羽已是壹名能征慣戰的將才,正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冉冉升起。

——3——

項羽真的是大英雄麽?

歷史與歲月的浸泡是壹條最不易為人察覺的制造英雄的路徑,從惡魔都英雄者諸如人屠白起等。

亂世的戰爭固然在所難免,但不應少了人道。據統計,戰國名將白起征戰沙場37年,***下九十余座城池,未嘗敗績,戰國時期戰死兩百多萬人,白起所殺之人就占去壹半: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長平之戰殺人四十五萬,其中四十萬降兵被活埋。

項羽的慘無人性也是駭人聽聞的,在其壹生的征戰中,據《史記》記載,項羽集團的屠城和殺戮有六次之多:

第壹次襄城屠城,坑殺全城平民。

第二次城陽大屠殺,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殺,坑殺秦軍降卒20萬。

第四次鹹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大劫掠大燒殺,逼反復辟後的齊國。

第六次外黃大屠殺,因壹個少年的利害說辭,好不容易放棄。

上述殺戮,全部都是戰勝之後的屠城與殺降,縱使戰爭是殘酷的,但更加殘酷的是人心。

另外,從殺害會稽郡守開始,項羽所殺之人也是數不勝數的:宋義、楚懷王、子嬰、全部嬴氏皇族。而劉邦,不管是刻意的裝逼,還是真的有憐憫之心,比起項羽的暴戾,就顯得更加寬大長者。根據歷史的規律,劉邦最終建立大漢王朝也是合乎情理的,倘若項羽成功,建立的也不過是像秦壹樣短命的王朝罷了,最受苦的莫過於天下百姓了。

對項羽的殘暴心有余悸的楚懷王曾對大臣將軍們憂心忡忡而又咬牙切齒地說:“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項羽的殘暴也是致使最後田榮、陳余、彭越等相繼舉兵反楚的最直接原因,“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正是說給“項大英雄”聽的。

所過處,無不殘滅,何等的冷血,何等的殘暴。

為什麽在現在人人都把項羽當做大英雄呢?這就不得不說說壹個中國文學史上的才女——李清照。

——4——

談談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的全文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是北宋極具才情的李清照傷感於朝廷放棄抗金而渡江偏安,傷感於從汴京壹路南逃的驚險艱辛,要發感慨,原是必然。我想對於她這樣壹個感性體驗無與倫比的女人,對歷史的認知程度卻低得很,甚至達到糊塗。

大家都知道易安居士以婉約詞著稱,壹生極少寫詩。就在這少數詩作中的這首小詩,卻選擇了壹個罕見的惡魔作為宣泄抵抗心緒的對象,實在荒唐幼稚得不可思議。當然單就說此詩的文學價值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卻錯誤的宣揚了壹個根本不是英雄的劊子手。

相比起關羽由人到神至聖的華麗變身,項羽的變身也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壹首二十字的小詩就給項羽打開了壹扇變身之門。借這首小詩,敗退的北宋朝廷為自己柔弱的靈魂找到了壹個“陽剛”的歷史依托,然而,對項羽的思戀也就在市井勾欄間快速的彌漫開了。

其後的歷朝歷代都有政權更替的經歷,失敗的人總是不願意放棄心中想做英雄的夢,敗北後的遭遇和烏江邊的項羽如出壹轍,所以他們也感同身受,以壹個走投無路的惡魔為榜樣,壹同樹立起了壹個悲壯的英雄形象。

在這裏不可否認的是美人虞姬對項羽的純純真情,至於項羽是否已真情相報就不得而知了,我感覺對於壹個殘暴無比的惡魔,感情對於他來說也許和白開水壹樣,每天也只是有飲用的爽快罷了。

想要成為英雄的人,以惡魔為榜樣。

項羽並沒有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是變身為競相傳頌的大英雄。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麽可笑。

——5——

項羽真的壹無是處麽?

要說項羽壹無是處,那是不對的。就憑他馳騁秦末的武功,也可以說是壹代猛將。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對兵學流派的分類為:兵形勢家、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對兵形勢家這壹流派的著作,他總***列有十壹部,《楚兵法》、《蚩尤》、《孫軫》、《繇敘》、《王孫》、《尉繚》等,其特點為:“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主要指戰術方面的運用。

可見,小時候項羽學習的兵書也並非只是壹知半解,而他將其運用在實戰中,縱橫沙場也是很了不起的。

在班固的《漢書·藝文誌》中將項羽歸為兵形勢家,這說明項羽在顛覆暴秦創造新的時代方面是功不可沒的,但是他的性格、他的暴戾葬送了自己為天下王的機會,在臨死前也只能說“非戰之罪、天亡我也!”

——6——

在烏江邊,四面楚歌之時,項羽喝著酒,呤著“力拔山兮氣蓋世……”

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若斷若續地吟道:

那些未曾散去的親信和侍臣,在旁見了,個個情不自禁,大放悲聲。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說:“天將明了,我當冒死沖出重圍,妳將怎麽樣!”這時的項羽,竟然說不出讓虞美人壹起突圍的話。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舍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壹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壹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壹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劉邦後來以禮埋葬了虞美人。後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長出了壹種罕見的艷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壹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