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圓.秋思
窗欞花影幾多情
月是故鄉明
鄉情憂重
思緒難平
壹行淚湧
孤寂半生
曾經心緒
今朝尤重
仰望長空
壹輪明月
如幻如夢
山坡羊.秋晚
夕陽如畫
殘霞爭艷
林間鳥鳴聲聲慢
青煙起,風彌散
山野草香花微倦
暮靄昏鴉晚風寒
天,日漸涼
葉,日漸黃
落梅風.中秋
心初靜
月正明
桂花香自晚風清
滿庭落葉輕悠送
異鄉遊子情更濃
天凈沙.清照
明月小樓高照
花影隨風輕搖
潭中幽幽碧水
紅粉飄飄
晨來香花繚繞
天凈沙.秋
晚風吹動林梢
曉月壹輪高照
池邊蛙鳴輕擾
重陽登高
楓葉紅時尚早
爛樵柯石室忘歸,足智神謀,妙理仙機。
險似隋唐,勝如楚漢,敗若梁齊。
消日月閑中是非,傲乾坤忙裏輕肥。
不曳旌旗,寸紙關河,萬裏安危。
2.誰知道有關中秋節的詩句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齊已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湧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裏,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莊中秋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壹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左車右並)欲下星鬥動,天樂壹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壹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見月和子由 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壹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註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左風右占)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將下蟲)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壹夢瑤臺客。 中秋登樓望月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裏。 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裏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壹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壹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3.關於中秋節的詩句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
這時是壹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裏,壹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
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
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裏***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壹書中,已有“中秋”壹詞的記載。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壹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壹個傳統的活動,壹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壹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壹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壹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壹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壹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壹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
4.關於中秋節古人的詩⑴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 霜鬢明朝又壹年。
⑵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⑶鄉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⑷京 師 得 家 書 〔明〕袁 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戴叔倫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⑹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⑺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⑻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⑼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⑽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壹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⑾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⒀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⒁示兒(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⒂漁家傲(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⒃壹剪梅 舟過吳江(蔣捷)
壹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⒄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⒅獄中題壁(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⒆有感壹章(譚嗣同)
世間萬物抵春愁,今向蒼冥壹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5.元朝時關於中秋的詩人月圓.秋思 窗欞花影幾多情 月是故鄉明 鄉情憂重 思緒難平 壹行淚湧 孤寂半生 曾經心緒 今朝尤重 仰望長空 壹輪明月 如幻如夢 山坡羊.秋晚 夕陽如畫 殘霞爭艷 林間鳥鳴聲聲慢 青煙起,風彌散 山野草香花微倦 暮靄昏鴉晚風寒 天,日漸涼 葉,日漸黃 落梅風.中秋 心初靜 月正明 桂花香自晚風清 滿庭落葉輕悠送 異鄉遊子情更濃 天凈沙.清照 明月小樓高照 花影隨風輕搖 潭中幽幽碧水 紅粉飄飄 晨來香花繚繞 天凈沙.秋 晚風吹動林梢 曉月壹輪高照 池邊蛙鳴輕擾 重陽登高 楓葉紅時尚早 爛樵柯石室忘歸,足智神謀,妙理仙機。
險似隋唐,勝如楚漢,敗若梁齊。 消日月閑中是非,傲乾坤忙裏輕肥。
不曳旌旗,寸紙關河,萬裏安危。
6.急需歌頌中秋的詩或詞不是要長壹點的嗎?《春江花月夜》不錯,意境優美,又是寫“月”的,也適合配樂。效果會很好的。
妳去找壹下《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推薦古箏曲,很好找。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如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上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處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梳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霧海,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去,落月搖情滿江樹。
7.關於佳節的詩句1.有關除夕的詩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有關春節的詩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有關元宵節的詩句: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8.元朝中秋節詩詞人月圓.秋思 窗欞花影幾多情 月是故鄉明 鄉情憂重 思緒難平 壹行淚湧 孤寂半生 曾經心緒 今朝尤重 仰望長空 壹輪明月 如幻如夢 山坡羊.秋晚 夕陽如畫 殘霞爭艷 林間鳥鳴聲聲慢 青煙起,風彌散 山野草香花微倦 暮靄昏鴉晚風寒 天,日漸涼 葉,日漸黃 落梅風.中秋 心初靜 月正明 桂花香自晚風清 滿庭落葉輕悠送 異鄉遊子情更濃 天凈沙.清照 明月小樓高照 花影隨風輕搖 潭中幽幽碧水 紅粉飄飄 晨來香花繚繞 天凈沙.秋 晚風吹動林梢 曉月壹輪高照 池邊蛙鳴輕擾 重陽登高 楓葉紅時尚早 爛樵柯石室忘歸,足智神謀,妙理仙機。
險似隋唐,勝如楚漢,敗若梁齊。 消日月閑中是非,傲乾坤忙裏輕肥。
不曳旌旗,寸紙關河,萬裏安危。
9.誰知道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習俗、傳說、詩句“中秋”壹詞早已有之,《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並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是由仲秋時節的月神祭祀發展而來。實際,縱觀華夏諸多傳統佳節,或早或晚,多由節令演變而來,由紀而祭,由祭而慶。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今,人們總抱怨傳統節日萎縮無趣,是否想到這句詩所蘊涵的簡單道理惟有訴求華夏文明精神信仰的本源,了解節日的來龍去脈,才有可能真正為脫水的傳統文化帶來新的生機。 。
華夏傳統歷法中,將每壹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仲秋處秋季之中,跨越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時段,所以,秋分的祭月之俗為仲秋的望日——八月十五成為“中秋節”預設了時間條件。
祭月之禮如何產生了中秋之俗?壹般的說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滿月,有時甚至可能無月,祭月無月自然大煞風景,所以後來逐漸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我們認為,這種說法不盡準確。
如前所說,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來,祭月重在禮敬夜明之神,並以示悌。敬如在,秋分日有月無月、月圓月缺並不重要,秋分是陰氣向長的時刻,避開此時而追求圓月之祭,是對月神的不誠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節並非壹回事。
漢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禮地的習俗,月神崇拜古以有之。上古時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時代似乎出現了兩種發展方向,壹是在民間自然發展演變,壹是上升為天子禮天的禮制組成部分。周禮是因俗制禮,天子禮月顯然是建立在華夏月神信仰的基礎之上。由此,天子的禮月才能獲得足夠的信仰合法性,禮月才能成為鞏固統治政權的有效的政治儀式和文化制度。此時,民間對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緩慢發展,而統治階層重在向月示敬,遊賞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時,以“祭月+遊賞”為標誌的中秋節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漢民族文化發展歷史上,禮儀和風俗的演變在諸多領域皆呈現禮退俗進的趨勢。隋唐時代的繁榮,逐漸激發了民間在仲秋祭月時節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和民間流傳的祭月風俗逐漸合流,由於民間信仰表達的相對靈活性,人們並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點的壹個滿月日,就成了這壹秋月祭賞之節最佳的選擇。這就是夏歷八月十五。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夏歷八月十五成為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是由於那壹天恰好“滿月”造成的“巧合”。華夏先民需要壹個滿月日來行仲秋祭月和遊賞,這壹任務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誰讓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滿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圓、格外亮,是因為它“沾”了神聖的華夏祭月日——秋分的“光”。這壹點,和“清明”節氣沾了盛大的寒食節、上巳節的光而搖身變成“清明節”異曲同工。可惜的是,現在的人們,只知中秋而不知秋分,只知清明而不知上巳與寒食。本源被忘記了,真正的神聖和盛大也被忘記了,單薄的清明和中秋割斷了與其節日母體的聯系,逐漸變得虛弱和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