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烏江刎別時吟的那首詩叫什麽,還有全詩的內容。
[垓下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沈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項羽是在秦末與叔父項梁壹起舉兵反秦的。由於其輝煌的戰功、無雙的勇力、傑出的才能,實際上成 為反秦群雄的領袖,在推翻暴秦的統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後曾經是項羽盟軍的另壹支反秦部隊的首領劉邦為了統治全國,與項羽之間又展開了殘酷的戰爭。他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作這首詩時,項羽被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後,他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 詩歌的第壹句,就使讀者看到了壹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國古代,“氣”即源於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於後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於“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壹個人。盡管這是壹種 其概括的敘述,但“力拔山”三字卻給讀者壹種具體、生動的感受,所以在這壹句中,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風雲的氣概生動地顯現了出來。然而,在第二、三句裏,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 其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於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 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在這裏值得註意的是:騅的“不逝”為什麽會引起那樣嚴重的後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騅,至於別人,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和中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從而他只要註意騅就夠了。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壹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壹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麽渺小;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的壹擊。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壹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崐討的壹位美人-虞-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後壹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啊,虞啊,我把妳怎麽辦呢?崐”在這簡短的語句裏包含著何等深沈的、刻骨銘心的愛!是的,相對於永恒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確實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傑,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裏也不過像壹朵大的浪花,轉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愛卻是長存的,它壹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和純凈的有力精神支柱之壹,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壹日,使人歡喜贊嘆。《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千百年來,它曾經打動過無數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於此吧!《垓下歌》與《大風歌》同體裁、同風格、同時代,故亦同可信。《史記》載,公元前202年,失勢的項羽在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也有史書說“垓下”在河南省鹿邑縣境內)“垓下”之地受漢軍圍困,當夜半聞聽“四面楚歌”之時,項王“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之;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把這段文字裏的《垓下歌》凝練壹下,道出的是以下意思:想我項某“力可拔山、氣可蓋世;時運不佳,騅馬不馳;騅馬不馳,無可奈何;虞呀虞呀,把妳如何?”壹面是昔日叱咤風雲的緬懷,壹面是今日無何奈何的太息。這樣好的美人、這樣好的駿馬,只是道出“奈何、若何”是絕對不成的,總該有個結局才是。騅呢,被項送給了勸他渡江後東山再起的壹位好心的船夫。虞呢,其去處多了份悲壯。據壹些雜史載,聽罷項羽的“垓下歌”後,美人虞即作以下之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和吟幾遍後,虞姬飲淚自刎。項羽只是無奈何,並沒有逼虞姬死。虞姬是自覺的將自己的生命與大王的意氣相連,又以大王的意氣與漢兵的略地相連,坦然而死,釋然而去,沒有哀怨,沒有乞憐。忠女?烈女?悲女?癡女?呆女?無法評判。只是後世的《霸王別姬》街談巷議、火暴異常。是同情還是諷刺?是歌頌還是悲哀?百姓之說仍是百人百味、口徑不壹。不過其中倒是透出國人思維的東方特色--曲折、委婉、含蓄、隱晦。比如歌頌劉邦吧,不說他成功之日的威武豪壯,只說他勢單力薄時的聰明睿智,所以《鴻門宴》久演不衰。輪到劉邦的敗將項羽,不說他垓下潰軍後孤家寡人的如何狼狽,只頌他與美人、駿馬訣別的如何悲壯!令人稱奇的是《霸王別姬》的口碑決不亞於《鴻門宴》!不過,始終令人多疑的是虞姬的詩句,漢樂府前的詩多是四、六、七言句,此詩五言句,是壹疑;形似五絕,韻似五絕,平仄不似五絕,應屬律詩前的過渡體,是二疑;有古風之韻,非古風之體,許是古風體處在動蕩之時,是三疑。由此推測,虞詩最早只能生成於漢樂府詩興起之前後,應該是漢武帝時代的詩,其時距垓下之戰已遠離半個世紀了。虞詩應是後人的好意之托,用心可謂良苦。《垓下歌》雖簡,卻透露出項羽的人格特征。項羽何許人?祖封於項地故姓項,名籍字羽,與劉邦是江蘇老鄉、結義兄弟、冤家對頭、歷史鏡子。史書記載他“少時讀書不成,學劍又不成”,氣得他叔叔項梁大怒。他卻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壹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授他堪稱“萬人敵”的兵法。他雖因此特高興,仍然不肯深鉆到底,最終也是略知大意。項羽人格上可稱之為五大特征:1、膽壯。少時曾見到秦始皇遊浙江會稽,聲言“彼可取而代也”,叔叔項梁為其膽略抱負深感驚奇。2、力大。“籍長11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所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自詡應該不是吹牛。3、手狠。知陳涉大澤鄉起義後,稟叔父之命獨闖當地會稽守府,只身仗劍擊殺府衙“數十百人”,“壹府中皆懾服”。4、剛愎。鴻門宴不聽範增勸,放得劉邦猛虎歸山。氣得範增大罵“豎子不足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後來劉邦又采用陳平的計謀離間項羽與範增,範增終因項羽的疑忌而離走,中途背部發惡瘡而死。至此,項羽最終失去了成就他既得霸業的最最重要、也是絕無僅有的唯壹智囊。由此也透露出項的剛愎中又隱含著寡斷。5、無信。壹次兩軍陣前被劉邦歷數十大罪狀,其中雖不免有牽強攻擊之語,然殺宋義、殺子嬰、殺義帝以及坑秦降卒20萬等確屬無信、無義之舉。這些特點可概括為“猛、直、貪、短、薄”五字,有了這五字,項羽舉事的虎頭蛇尾、初興後敗也就在所難免了。不過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有的說項之所以敗於劉邦乃因項的屬下是舊時六國貴族,各懷心腹事,不比劉邦統帥的以農民起義軍為主體的漢軍。其實劉邦的手下也是各懷心腹事,不然,何故前前後後封了那麽多的異姓王?還不是以利撫之、穩之、攏之?再不然,又何故勢穩之後將其壹壹鏟除另封劉姓王?還不是家天下更安穩、更放心?所以,成敗與否應取決於項、劉自身,所率隊伍之成分應該是次要的,況且隊伍成分的改善也往往取決於統帥者的聲望與才能。述至此聊以詩贊:俗評項羽枉添情,戲演別姬千古風。霸日腸柔多寡斷,窮時氣短少從容。詩書有益生來厭,陣法無敵死未精。愧見江東不再渡,揮虹斷頸亦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