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不是佛教創造的,在佛陀時代制定的儀軌中沒有記載和佩戴,也沒有列入“和尚十八事”。佛經中記載的念珠大多出自隋唐後期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經典,如《木苦經》、《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原始佛教傳到南方,如今天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地的佛教徒,很少持念珠。中國佛教中最早使用念珠的,是唐代凈土宗高僧綽道士的明確記載。據《續僧道玄傳》記載,道初生於北齊河清元年(562年),每天只限念誦阿彌陀佛七萬遍。並廣勸道教、民間傳說的追隨者說“念”,用豆子數,每壹個名字就掉壹粒,累積幾百次。其中優等生讀八九十石,中等生讀五十石,最少生讀二十石。後來他教人戴木珠數珠,他也給四人念佛戴佛珠。
念珠(也叫數珠)基本上用於各種宗教的修行。中國除了大乘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等宗教都有自己的念珠。比如道教有81顆念珠,代表大神官的八十壹化,天主教有59顆,伊斯蘭教有33顆,用來念誦聖母玫瑰經。隨著宗教和念珠數量的不同,念珠有了獨特的含義。
道教的佛珠最早被稱為“流珠”。《太上皇三元劉著經》雲:“用白珍珠,渾圓清亮,大如三百六十五棵桐樹,應依星宿之度,日月相會之期。”此外,《太金萱索尹留柱》說,“晝夜鬥,天無盡,如無盡之水,星圓如珠,故名劉著。”
由於道家固有的“天人相應”的思想,流珠在人的身上也有其他的含義。如《清代黃婷內景》雲:“得三宮玄丹,昆侖山壹等珠,十二亭十二環,上下皆真人。”可見,在早期,尤其是在尚清派的修行中,道教的念珠主要是用於內煉,作為信仰的方法。
我們遠古的祖先,結壹根繩子來記錄。漢末魏晉之初,皇太極的葛公爵首次用念珠作為念誦聖名的計數。白玉蟾真人版《上清集》記載,葛“初煉丹時,手裏捧著念珠,天天坐在丹爐旁,常常念玉皇大帝的全數壹萬遍。”開了道教念誦聖名的先河。
宋元時期,道教雷法、內丹法門盛行。很多雷法、丹法的修行者也是以念珠為工具,來提煉自己的習慣。如陳泥灣真人版《崔徐夤》雲:“八十之壹出九吞,氣歸臍為胎息;手持念珠,深呼吸。”《道法慧遠卷177素傅園慧玉璽》也說:“凡入定者,先煉其氣,習其氣,方能成神而活。方臉平坐,雙手綁住鞋上下文,壹口氣移動四次。持念珠,每息捏壹珠,各人正常出入,漸加。長時間不打擾,怕不便。”此外,在《壹百四十六、正儀忠孝信白捉五雷》壹書中,也有以念珠為驅邪工具。
道教念珠在佛珠數量上也有其獨特的宗教意義。比如上面提到的《三次元流珠經》中,365顆珠子代表恒星運動的程度。以常見的108念珠為例:108代表周日運行的星數,也是最高天與最高地之和。頭珠代表北極,北鬥七星曰:“北辰垂象,眾星拱象。”所以念珠轉的時候,頭珠過不去,所以北辰不動。所以轉到頭珠的時候要掉頭繼續往回撥。這就是周日循環的意義。頭珠上方有壹個葫蘆形的珠子,上面有三個臺階,代表三套。所謂《玉樞經》雲:“北辰之上,有三臺...堆疊成三層以蓋住桶的頂部”。對,三個平臺下面有個中國結,六顆珠子,代表南鬥六顆星。加上頭珠,就是北鬥七星。(有的珠子上裝飾著八顆珠子,第壹顆珠子是九大行星。)所以壹串念珠涵蓋了道家的世界觀和很多天文觀念,可見道家教義的精妙。此外,還有十二、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八十壹道念珠等等。十二代表十二個雷門,二十四代表二十四個氣,二十八代表二十八個星,三十二代表三十二個仙,三十六代表生於最高天界的邪靈數,八十壹代表老君的八十壹化,也代表九十九的純楊琪。
綜上所述,毫無疑問,道教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制作和使用念珠的宗教。作為道教的工具,念珠有其特殊的宗教意義。無論是念誦聖名,還是煉氣習氣,念珠都是非常獨特的工具。我們弟子要大力支持,發揚光大,不要太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