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緊隨在寒食之後。古人對寒食節較今人重視,清明是節氣,只是包含在寒食節中的壹天。後來,到了宋代城市中人多在清明節出城掃墓,北宋遺事《東京夢華錄》有載:“清明節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其中以清明日最盛。歷代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今人將清明節和掃墓祭祖的習俗相連。
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意指春遊的好時日。清明節到郊外上墳掃墓祭祖,這時春天過了半了,天清地明,春光明媚,萬物欣欣向榮,所以古來在清明節就結合了踏青春遊的習俗,不僅是大人、孩童、男子,連平日難得邁出門的婦女都能穿上新鞋履踏青草,探春、尋春。
“插柳”同時是寒食和清明節的習俗,人們在門戶上、墳上插柳,在頭上戴柳條編的飾物,在宋代遍及千門萬戶。也有傳說這種插柳習俗和寒食節都源於春秋時代晉文公和介子推的史事,但不見於正史記載。柳樹培植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長,生命力強,又相傳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朝就有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舊指清明折新柳戴在頭上,可使人壹直年輕。
按照古人的說法,清明節也是“鬼節”。如果需要在此期間走夜路的朋友,壹定要記得隨身攜帶護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時,千萬不能忘記要亮出妳的額頭,不能因頭發而蓋住,因為,那是妳的神燈所在。據說,早期有些地區,中元節是不能剪頭發的,因為當時認為,死去的人要入殮下葬,才會把頭發剪了,故在中元節這個百鬼夜行的節日,人們害怕剪了頭發,會招來鬼魂的註意,招來死亡,所以在這壹天忌諱剪頭發。當然,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也有不少人不介意這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