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 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壹程,水壹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壹更,雪壹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
2.關於思鄉懷親的古詩大全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壹年。
2、《歸家》唐杜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3、《鄉思》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4、《京師得家書》明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5、《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6、《聞雁》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7、《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9、《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10、《月夜億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壹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唐劉長卿
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野寺來人少,雲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12、《竹枝》唐劉禹錫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壹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13《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隋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14、《示兒》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5、《漁家傲》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6、《思江南》唐方幹
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17、《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關於思鄉懷親的詩句靜夜思
李白bai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du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鄉愁
作者: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zhi的郵票dao ,
我在這回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答在,
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4.描寫思鄉懷親的古詩、詞、句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赴北庭度隴思家 岑參 西向輪臺萬裏餘,也知鄉信日應疏。
隴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寄書。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鴻雁滿回塘. 《渡漢江》 [初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夏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回答者:argent_1987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12-6 18:03 -------------------------------------------------------------------------------- 日暮鄉關何處是——古詩中的鄉愁 思鄉,自古以來壹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壹。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壹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縈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湧而出。
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
被稱做中國第壹思鄉詩的《靜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觸發詩人思鄉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壹輪滿月掛在天邊,月光透過窗戶,照在詩人的床前,那麽皎潔,以至詩人疑是“地上霜”。
壹個“霜”字,不僅寫出了月色之白,更給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著詩人不禁壹“舉”頭、壹“低”頭,由“望”而“思”。
細致的動作逼真地寫出了詩人的心理活動。詩人仰望著玉盤的明潔,月桂的婆娑,思緒聯翩:今夜的月兒多圓啊,可人呢?怎能團圓!於是詩人想起了故鄉。
想起了故鄉的什麽呢?詩人沒有具體講。還是讓我們讀者去想象吧。
再來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這首詩中,也寫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淒涼的氛圍。這樣的景色加上戍卒將士長年在邊關要塞,更覺寂寞。
在這樣的氛圍中,忽然不知從何處傳來蘆笛聲,婉轉悲切,如泣如訴。這裊裊之音,深深地觸動了將士們的懷鄉之情。
“壹夜”可見思緒持續時間之長;“盡望”點出感染範圍之大。同樣,李白也寫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
都以蘆笛聲為誘因,表現深切的思鄉之情。悲涼哀怨,感人至深。
遙思遠憶。上壹類的古詩往往是詩人因景物而引起思鄉之情,而思鄉的具體內容,詩人並沒說明。
還有壹類詩則是通過思念故鄉的具體情景來表現詩人的鄉愁。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壹人。 佳節,本是家人親友團聚的日子,但詩人卻“獨”在“異”鄉,因而“倍思親”。
詩人思念什麽呢?詩中構想了這樣壹幅情景:在這重陽佳節,家裏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們壹個個唱著跳著,歡快熱鬧。
可就在他們挨個插遍茱萸的時候,遺憾地發現還少了壹個人。兄弟們也許壹下子安靜下來,手執多出的壹棵茱萸念叨著遠行的我呢。
這裏,由“遍插”到“少壹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詩人通過想象出來的情景,曲折地表現自己的鄉愁,顯得婉約動人。
無獨有偶,白居易的《邯鄲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遠在異鄉的詩人,在冬至的夜裏,形影相吊。此時只有燈影相伴,寒氣逼人,所以“抱膝”而坐。
孤燈加上冷清,自然會想起家裏的溫暖,親情的溫馨。但詩人並沒有寫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時也會坐到深夜,同樣在想著自己。
他們此時大概正在念叨著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樣吧。其實詩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筆表現出自己對家人的深切思念。
質樸而深情。 問訊梅菊。
“美不美,家鄉水;親比親,故鄉人。”遠在異地,當見到從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見面時壹下子湧上心頭的壹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等等。但有這樣的壹位詩人,他並不問這些,而只是問綺窗前的寒梅開了沒有: 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熱愛家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表現在熱愛家鄉的山水、土地、風物、人情,以至壹草壹木上。妳看,詩人問家鄉寒梅時是那麽仔細——“綺窗前”,那麽關切——“著花未?”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梅花常是高尚聖潔的象征,詩中的寒梅顯然是代表故鄉的。故鄉在詩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詩歌從小處著眼,表面看來,似壹杯淡水。
其實於平淡處,含有濃郁的詩情,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強烈眷戀。 我常想,王維寫這首詩是不是受南朝陳文學家江總的啟發呢?《長安九日》: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園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詩中先寫自己“心”與“形”的南轅北轍,形象而精練地寫出了羈旅遠方的心卻飛回了故鄉。詩人想念故鄉,想象著那籬笆邊純潔美麗的菊花,“今日幾花開?”是開了壹朵、兩朵,還是三朵、四。
5.描寫思鄉懷親的古詩、詞、句有哪些描寫思鄉懷親的古詩、詞、句有:
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王維
2.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3. 《回鄉偶書二首·其壹》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
4. 《望月有感》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
5.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
6. 《鄉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李覯
7. 《歸雁》東來萬裏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杜甫
8. 《詠牡丹》壹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陳與義
9. 《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
10. 《落日悵望》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馬戴
6.描寫思鄉懷親的古詩、詞、句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赴北庭度隴思家 岑參 西向輪臺萬裏餘,也知鄉信日應疏。
隴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寄書。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鴻雁滿回塘. 《渡漢江》 [初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夏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回答者:argent_1987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12-6 18:03 -------------------------------------------------------------------------------- 日暮鄉關何處是——古詩中的鄉愁 思鄉,自古以來壹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壹。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壹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縈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湧而出。
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
被稱做中國第壹思鄉詩的《靜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觸發詩人思鄉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壹輪滿月掛在天邊,月光透過窗戶,照在詩人的床前,那麽皎潔,以至詩人疑是“地上霜”。
壹個“霜”字,不僅寫出了月色之白,更給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著詩人不禁壹“舉”頭、壹“低”頭,由“望”而“思”。
細致的動作逼真地寫出了詩人的心理活動。詩人仰望著玉盤的明潔,月桂的婆娑,思緒聯翩:今夜的月兒多圓啊,可人呢?怎能團圓!於是詩人想起了故鄉。
想起了故鄉的什麽呢?詩人沒有具體講。還是讓我們讀者去想象吧。
再來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這首詩中,也寫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淒涼的氛圍。這樣的景色加上戍卒將士長年在邊關要塞,更覺寂寞。
在這樣的氛圍中,忽然不知從何處傳來蘆笛聲,婉轉悲切,如泣如訴。這裊裊之音,深深地觸動了將士們的懷鄉之情。
“壹夜”可見思緒持續時間之長;“盡望”點出感染範圍之大。同樣,李白也寫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
都以蘆笛聲為誘因,表現深切的思鄉之情。悲涼哀怨,感人至深。
遙思遠憶。上壹類的古詩往往是詩人因景物而引起思鄉之情,而思鄉的具體內容,詩人並沒說明。
還有壹類詩則是通過思念故鄉的具體情景來表現詩人的鄉愁。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壹人。 佳節,本是家人親友團聚的日子,但詩人卻“獨”在“異”鄉,因而“倍思親”。
詩人思念什麽呢?詩中構想了這樣壹幅情景:在這重陽佳節,家裏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們壹個個唱著跳著,歡快熱鬧。
可就在他們挨個插遍茱萸的時候,遺憾地發現還少了壹個人。兄弟們也許壹下子安靜下來,手執多出的壹棵茱萸念叨著遠行的我呢。
這裏,由“遍插”到“少壹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詩人通過想象出來的情景,曲折地表現自己的鄉愁,顯得婉約動人。
無獨有偶,白居易的《邯鄲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遠在異鄉的詩人,在冬至的夜裏,形影相吊。此時只有燈影相伴,寒氣逼人,所以“抱膝”而坐。
孤燈加上冷清,自然會想起家裏的溫暖,親情的溫馨。但詩人並沒有寫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時也會坐到深夜,同樣在想著自己。
他們此時大概正在念叨著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樣吧。其實詩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筆表現出自己對家人的深切思念。
質樸而深情。 問訊梅菊。
“美不美,家鄉水;親比親,故鄉人。”遠在異地,當見到從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見面時壹下子湧上心頭的壹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等等。但有這樣的壹位詩人,他並不問這些,而只是問綺窗前的寒梅開了沒有: 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熱愛家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表現在熱愛家鄉的山水、土地、風物、人情,以至壹草壹木上。妳看,詩人問家鄉寒梅時是那麽仔細——“綺窗前”,那麽關切——“著花未?”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梅花常是高尚聖潔的象征,詩中的寒梅顯然是代表故鄉的。故鄉在詩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詩歌從小處著眼,表面看來,似壹杯淡水。
其實於平淡處,含有濃郁的詩情,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強烈眷戀。 我常想,王維寫這首詩是不是受南朝陳文學家江總的啟發呢?《長安九日》: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園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詩中先寫自己“心”與“形”的南轅北轍,形象而精練地寫出了羈旅遠方的心卻飛回了故鄉。詩人想念故鄉,想象著那籬笆邊純潔美麗的菊花,“今日幾花開?”是開了壹朵、兩朵,還是三朵、。
7.王維 表達思鄉的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賞析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壹句詩裏,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壹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雲:“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壹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壹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茍、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壹直說去。這般詩壹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贊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為壹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當人們在節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8.關於王維思鄉的詩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2. 《送別 》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3. 《雜詩·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4. 《送別 下馬飲君酒詩》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5. 《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夜靜群動息,蟪蛄聲悠悠。
庭槐北風響,日夕方高秋。
思子整羽翰,及日當雲浮。
吾生將白首,歲晏思滄州。
高足在旦暮,肯為南畝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