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實際的古詩教學卻難以達到這樣的初衷。由於古詩的時空跨度大,閱歷尚淺的學生很難與詩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造成理解上的難度。
音畫結合,體味詩情
著名特級教師王松舟老師說:“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感悟詩歌美的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是古詩教學的重點。我們發現很多時候學生能說出詩歌蘊藏的或悲或喜,或愛或恨的情感,但就是不能讀出這種情味來。究其原因在於學生的理解更多來源於教師的講解,缺乏自我的體驗,不能悟其情,又怎能讀出情來?
教學李賀的《馬詩》時,引導學生自讀想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畫面,很多學生談到畫面的美麗,卻感受不到畫面的清冷大氣。這時,多媒體課件可展示這樣壹幅畫面:壹輪如鉤的冷月斜掛在淡藍的天幕上,清冽的月光傾瀉在壹望無垠的沙漠上,沙漠泛著銀色的光澤……幽遠淒清的音樂響起,學生清晰地感受到畫面的清冷,對全文的基調也有了壹定的把握。結合背景資料,他們對詩人的心情也有了多種解讀:既有渴望建功立業的急切,又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遺憾,還有對現實桎梏自己的憤懣。我鼓勵他們把不同的體驗送入詩句,讀出詩味,品出詩情。於是,在清冷的基調上,出現了三種版本的朗讀,而這,正是我們應當珍視的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
值得壹提的是,北師大教材附有與教材同步的光盤,光盤裏有專業人士的範讀,標準流暢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恰到好處的停頓,準確傳神地表達出古詩的情感,如適時用以指導朗讀,能讓學生細心體味出詩的平仄、聲韻、節奏,激起情感的湧動,更好地讀出情意,讀出詩味。
資源整合,領悟詩蘊
傳統的古詩教學壹般壹節課就學壹首詩,松弛的教學進度、狹小的教學容量,既不利於學生積累古詩,又不利於學生領悟詩蘊。
“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惟有“積”之深厚,才有“發”之噴薄。《課程標準》提倡小學生積累古詩,並規定了背誦篇目。基於這些,我們在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與所教詩歌有關聯的詩,進行資源整合,拓展學習內容,深入體會以教材詩歌為代表的同壹主題詩歌蘊藏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積累古詩,提高文化底蘊。
如前面所提到在教學《示兒》壹詩時,就以愛國情感為主線,整合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臨安邸》、《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等愛國詩篇,有利於學生體會詩人們深沈的愛國情感。
在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杜甫聽到官軍收復薊北“喜欲狂”的原因,我用多媒體出示了杜甫在戰亂時期的三首代表作:《春望》、《石壕吏》、《月夜》,引導學生體會安史之亂給國家、給人民、給杜甫壹家帶來的深重災難,明白了正是由於戰亂造成的悲苦太多,才有戰亂平息之後壹反常態的“喜欲狂”啊!詩歌的意蘊得以開掘,詩人的情懷得以剖露。
又如在教學《暮江吟》時,可以“月”這壹母線為主題,整合多首相似的古詩詞資源,進行較為開放的古詩教學,引導學生“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地欣賞古詩。如收集李白的《古朗月行》、蘇軾的《水調歌頭》、張繼的《楓橋夜泊》等詩詞,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積累,還讓學生明白同樣的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之中會被賦予不同的意蘊,“壹切景語皆情語,壹切情語皆景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課後布置學生“收集寫月的詩詞,理解詩人的情感”,將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延伸到了課外,將古詩的整合引向了更廣闊的時空,長此訓練,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必將得到極大提高。
有人說,如果課堂教學是壹朵綻放的花蕾,那麽多媒體就是壹片錦上添花的綠葉,我想說,如果古詩教學是壹幅靈動的畫,那麽多媒體就是壹支畫龍點睛的筆。它輔得“精”輔得“巧”,把古詩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當我們充分並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手段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時,它必將成為清風活水,讓我們的古詩教學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