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無衣》
先秦:佚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妳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妳在壹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妳***前進。
擴展資料: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按其內容,當是壹首戰歌。全詩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陜西壹帶。那裏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壹致,壹聽“王於興師”,他們就壹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
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由於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壹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壹首動員令。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壹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壹是每章開頭都采用了問答式的句法。
壹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仿佛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壹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三章,采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壹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
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回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壹股戰鬥的激情。
百度百科-秦風·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