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意思是什麽?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意思是什麽?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意思是想要折枝桂花,帶壺美酒壹同去水上泛舟逍遙壹番,但終究沒有了少年時那種豪邁的意氣。

這句詩出自於宋代劉過的《唐多令·蘆葉滿汀洲》,全詩句是這樣的:

安遠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於龍洲道人,為賦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劉非、石民瞻、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這首詩句的全文意思是:

同壹幫友人在安遠樓聚會,酒席上壹位姓黃的歌女請我作壹首詞,我便當場創作此篇。時為八月五日。

蘆葦的枯葉落滿沙洲,淺淺的寒水在沙灘上無聲無息地流過。二十年光陰似箭,如今我又重新上這舊地南樓。柳樹下的小舟尚未系穩,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為過不了幾日就是中秋。

黃鶴磯頭早已荒涼破敗,老朋友如今還在嗎?我眼前滿目是蒼涼的舊江山,又平添了無盡的綿綿新愁。想要買上桂花,帶著美酒壹同去水上泛舟逍遙壹番。但卻沒有了少年時那種豪邁的意氣。

這首詩比較難理解的詞語也整理出來了:

(1)安遠樓:在今武昌黃鵠山上,又稱南樓。姜夔《翠樓吟》詞序雲:“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遠樓成。”當時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戰的前方。

(2)小集:此指小宴。

(3)侑(yòu)觴歌板:指酒宴上勸飲執板的歌女。侑觴,勸酒。歌板,執板奏歌。

龍洲道人:劉過自號。

(4)汀洲:水中小洲。

(5)南樓,指安遠樓。

(6)黃鶴斷磯:黃鶴磯,在武昌城西,上有黃鶴樓。斷磯,形容磯頭荒涼。

(7)渾是:全是。

(8)斷磯:磯斷江岸。磯:水邊山石,臨江山崖。

(9)渾是:全是。

(10)少年遊:少年時的遊賞。

這首詩創作於嘉泰四年(1204年),作者重遊安遠樓的時候。

安遠樓建成後年僅三旬的劉過曾經遊過安遠樓。二十年後是開禧二年(1206年),當年發生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開禧北伐”,然後翌年(1207年)韓侂胄被殺,不久後辛棄疾也去世了。此詞中寫“二十年、重過南樓”,二十年當為約數,查其詞意,很可能是在聞聽辛棄疾死訊後作,乃有“故人曾到否”的設問和慨嘆。二十年後八月五日這壹天,已近暮年的劉過,壯誌不酬,在事隔20年之後重新登上此樓,望中原之未復,嘆身世之不遇,不禁感概系之,遂為此詞。?

這是壹首登臨名作。作者借重過武昌南樓之機,感慨時事,抒寫昔是今非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劉過重訪南樓,距上次登覽幾二十年。當時韓侂胄掌握實權,輕舉妄動,意欲伐金以成就自己的“功名”。而當時南宋朝廷軍備廢馳,國庫空虛,將才難覓,壹旦挑起戰爭,就會兵連禍連,生靈塗炭。詞人劉過以垂暮之身,逢此亂局,雖風景不殊,卻觸目有憂國傷時之慟。這種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詞中。

詞壹起用了兩個偶句,略點景物,寫登樓之所見。但既無金碧樓臺,也沒寫清嘉的山水。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只是壹泓寒水,滿目荒蘆而已。這裏的“滿”字和“寒”字下得好,把蕭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壹起,勾出壹幅依黯的畫面,為全詞著上了壹層“底色”。細味這殘蘆滿目、淺流如帶的詞境,不止氣象蕭瑟,而且寫出了居高臨下的眺望之感來,是統攝全篇的傳神之筆。接下去,作者以時空交錯的技法把詞筆從空間的憑眺折入時間的溯洄,以虛間實,別起波瀾。

“二十年重過南樓”,壹句裏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遠樓落成不久,劉過離家赴試,曾在這裏過了壹段豪縱不羈的生活。二十年過去了,可是以身許國的劉過卻“四舉無成,十年不調”,仍厄於韋帶布衣的寒士地位。如今故地重經,而且是在這個禍亂日亟的時候,令人淒然以悲。句中的“過”字點明此行不過是“解鞍少駐初程”的暫歇而已,並為下文伏線。“柳下”三句,壹波三折,文隨意轉,極見工力。“未穩”上承“過”字,說明客邊行腳的匆遽,鉤鎖緊密,見出文心之細。

“能幾日,又中秋”,壹種時序催人的憂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無可奈何的嘆喟都從這壹個“又”字裏泄露出來。三句叠用“猶”“能”“又”等虛字呼吸開合,騰挪旋轉,真能將詞人靈魂的皺折淋漓盡致地揭示無余。

過片以後純乎寫情,皆從“重過”壹義生發。曰“故人”,曰“舊江山”,曰“新愁”,曰“不似”,莫不如此。章法之精嚴,風格之渾成,堪稱《龍洲詞》中上上之作。“黃鶴”二句壹問而起,虛際轉身之筆也。“磯頭”上綴壹“斷”字,便有殘山剩水的淒涼意味,不是泛下之筆。古人是誰,作者沒有點出,只虛寫壹筆,就把舊歡難拾、人去樓空的悵悒情緒濃郁地表現出來了。“舊江山渾是新愁”,是深化題旨之重筆。

前此種種依黯的心緒,所為伊何。劉過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對韓侂胄引火的冒險政策的擔憂,就是對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舊日的壯麗江山籠罩著戰爭的陰影,而他對於這場可怕的災難竟然無能為力,這教人悲從中來。“渾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層含義。本有舊愁,是壹層;添了新愁,是第二層。愁到了“渾是”的程度,極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層。舊愁就是他《憶鄂渚》詩所雲“書生豈無壹策奇,叩閽擊鼓天不知”之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

舊愁新恨,紛至沓來,此番登覽,贏得的不過是無邊棖觸和壹腔惆悵罷了。卒章三句買花載酒,本想苦中求樂,來驅散壹下心頭的愁緒。可是這家國恨、身世愁又豈是些許花酒所沖淡得了的。先用“欲”字壹頓,提出遊樂的意願,旋用“不似”壹轉,則縱去也無復當年樂趣,表示了否定的態度。“少年”,是壹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相對於已老之今日而言。劉過初到南樓,年方三十,故得以少年目之。且可與上片之“二十年重過南樓”相綰合,論其章法,確有草灰蛇線之妙。如此結尾,既沈郁又渾成,令人讀之有無窮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