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和最有意義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從古代演變而來的,那時人們在新年開始時祈禱新的壹年。

春節的習俗

1,除塵

在民間,除夕有“臘月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民間諺語說“二十四,掃屋”。民間稱之為“除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用具,撤掉被褥窗簾,打掃劉璐庭院,撣去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掃塵的目的是為了掃除壹切黴運和厄運,以祈求來年有壹個清明吉祥的年份。

2.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做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各種過年習俗源自全國各地,南北方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同,但準備年貨、送新年禮物幾乎是全國各地的“過年必備”。買年貨,包括吃的、穿的、穿的、用的、貼的(年夜飯)、禮物的(年夜飯),統稱為“年貨”,購買年貨的過程稱為“買年貨”。慶祝春節是中國人的壹項重要活動。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祖,這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因為中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每個地方都有不同形式的祖先崇拜。他們有的去野外掃墓,有的去祠堂祭拜。不管是什麽形式,都是懷念老朋友。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夜飯、團圓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底除夕夜的家庭聚餐。年夜飯起源於古代的歲末禮器,是祭神祭祖後的團圓飯。年夜飯是壹年中的重頭戲,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非常有趣。團圓飯前祭神祭祖,祭拜儀式後吃飯。壹般有雞(意為有計劃)、魚(意為年年有余)、蠔油(意為行情好)、發菜(意為發財)、腐竹(意為發財)、蓮藕(意為聰明)、生菜(意為賺錢)、生蒜(意為能算)、香腸(意為長久)等以求好運。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壹家人團聚的晚餐,是壹年中最豐富和重要的晚餐。

6、守歲

除夕,有些地方(豫西)稱為“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壹。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為“辭舊歲”,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餵年”;酒食相邀,名曰“別老”;老少聚飲,祝圓滿福,謂之“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叫“守歲”。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下《守歲》詩:“暮景斜香,歲歲華美。年底,冬雪和冬雪融化,溫暖的宮中似乎吹來和煦的春風。巨大的紅色蠟燭被點燃,看起來像壹簇花。* * *過年,通宵迎新。”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女人們守夜,比如包餃子、洗菜、準備大年初壹的飯菜,或者為全家人準備新衣服,而男人們打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到天亮,或者壹起看春節聯歡晚會。

7.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年輕壹代和孩子們在春節前夢想的壹件大事。壓歲錢又叫“壓歲錢”、“壓歲錢”、“壓歲錢”、“壓腰錢”年夜飯後,長輩或壹家之主給晚輩分發錢幣,用紅線將銅錢穿成串掛在孩子胸前,說是可以鎮邪驅鬼。清代夫差敦沖《燕京年間》說:“用彩繩穿錢,編成龍形,放在床腳,叫壓歲錢。長輩給孩子的也叫壓歲錢。”這種習俗自漢魏六朝以來壹直流行。《宣和博古》目錄中記載:“錢為長方,上有龍馬。據說裴可以驅邪,魅惑。”因為“老”和“貴”諧音,“壓歲”就是“壓歲錢”的意思,所以叫“壓歲錢”。也叫“壽年錢”,因為是在壽年夜給的。

8.燃放鞭炮

“除了壹歲時的鞭炮聲,春風溫暖了屠蘇。千家萬戶天天老是換新桃換舊桃。”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這首詩也提到了春節放鞭炮,可見春節放鞭炮的習俗由來已久。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伴隨著爆竹聲辭舊迎新。鞭炮又叫鞭炮、鞭炮、炮。

9.新年快樂

在新年的第壹天早上,大人和孩子穿著節日的服裝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福新年快樂。新年問候通常從家裏開始。初壹早上起床後,祝長輩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在家裏過完年後,人們在外面見面時也要面帶微笑地迎接新年,互相說些好話,如“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四季平安”。

10,逛廟會

說到逛廟會,人們會想到春節期間北京的廟會,比如長甸廟會、白雲觀廟會、蓮花池廟會。人們湧向廟會,到處都是交通堵塞,鬧市區實行交通管制。廟會也被稱為“廟會”、“石渺”或“節日”。早期的廟會只是壹種盛大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往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市場交易活動。隨著人們的需求,豐富多彩的活動被添加到廟會中。因此,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壹些地區廟會的宗教色彩壹年比壹年淡,只有娛樂模仿祭祀表演,更多的是“有會無廟”。公園、體育館、商場等等都成了廟會的場地。廟會逐漸演變為集娛樂和短期市場交易為壹體的民俗活動。

11,舞龍

舞龍又叫龍舞、龍燈舞、龍燈舞。龍是傳說中的神奇動物,可以在天上呼風喚雨,也可以幫助世間繁衍生息,消災解難。早在漢代就有舞龍和祈雨。當時四季祈雨,春舞青龍夏天跳紅龍或黃龍,秋天跳白龍,冬天跳黑龍。舞龍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十分熱烈。每個動作都有名字,比如“二龍戲珠”、“二龍出水”、“黃龍過江”、“白龍出洞”、“過龍橋”、“銀龍過江”、“金龍落海”、“海底撈月”。如果兩個舞龍隊相遇,將會大踏步前進,爭創佳績。有些地方,輸的壹方要敲鑼打鼓,為贏的壹方放鞭炮。雲南和貴州的苗族人每年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表演舞龍。同時,糯米,酒和肉被放在每個家庭的大廳的桌子上,點燃熏香的紙蠟燭來崇拜“金角老龍”,這意味著慶祝豐收和祈求好運。

12,舞獅

舞獅在河南省西部被稱為打獅。耍獅活動的經典動作有:獅子在高臺上跳,獅子過獨木橋,獅子翻筋鬥。廣東海豐流行春節“聽鼓手,看舞獅,聽歌”。舞獅主要有麒麟獅、克仔獅、外江獅四種。唱區主要有西秦戲、白子戲、潮劇。鼓手是嗩吶,也叫大笛或吹類。每節課兩個人吹大笛,壹個人打銅鈸,壹個人打小鼓。壹般大年三十下午開始在店鋪吹,到初三、初四才停。初壹初二最熱鬧。舞獅隊挨家挨戶說了聲“恭喜”就開始玩,直到主人拿出壹個紅包領導拿到才走,然後去隔壁家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