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竇氏宗祠對聯

竇氏宗祠對聯

竇氏宗祠對聯大全

 宗祠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有著儒教文化的象征與標誌,同時也成為了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接下來是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竇氏宗祠對聯,供大家參考借鑒。

 竇氏宗祠四言對聯

 源自姒姓;

 望居扶風。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竇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壹、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門傳四相;

 名冠三君。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大臣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出身於功勛貴族家庭,兄弟們都喜歡武藝,只有他愛好文史,大家都戲稱他為?書癡?。隋文帝時曾官秘書中郎,李淵入長安任大丞相,任他為大丞相府司錄參軍。他博學多才,通曉歷代典章,李淵建建唐朝,他參與有關文件的起草,官內史令(宰相),深受寵信,常被召入高祖臥室長談。他侄子竇抗,字道生,是隋文帝的外甥,曾任梁州、岐州刺史及幽州總管;入唐後,官將作大將兼納言(宰相),高祖直接呼他為兄,宮中人也都稱他為國舅。侄孫竇德玄,為高宗時宰相。德玄的兒子竇懷貞,中宗時官禦史大夫兼檢校雍州長史,睿宗時為禦史大夫,同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東漢扶負平陵人竇武,字遊平,長女為桓帝皇後,桓帝死,他迎立靈帝,任大將軍,封聞喜侯,掌握朝政。與太學生聯結,並起用反對宦官的名士李膺等人。後與陳蕃等人謀劃誅殺宦官,機密泄漏,兵敗自殺。他與陳蕃、劉淑並受人敬仰,被稱為?三君?。

 清惟飲水;

 利賴穿渠。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竇熾,字光成,唐初竇威的父親,有謀略。西魏時官朱衣直閣,又歷涇、原二州刺史,多有政績;入北周,官柱國大將軍,封鄧國公,進為上柱國;隋初,官至太傅。在原州任上時,城北有泉水,他汲水自飲,說:?我在此州,應該只飲水。?下聯說唐代長安人竇琰,任北海令時,曾穿渠三十裏,引水灌溉農田,當時號稱?竇公渠?。

 系承少康;

 源起有仍。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夏帝相之妃遭殺害時正懷孕,從竇(孔穴)逃回娘家有仍(今山東省濟寧東南),生少康,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其子孫以竇為氏。

 河西世澤;

 章武家聲。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代河西人竇廣國,封章武侯事。

 燕山五桂;

 隋世六儒。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竇?禹鈞,有義方,教五子,俱登科,時稱燕山竇氏五桂。下聯典指隋?竇士榮與馬光等並授太學博士,時號六儒。

 織錦夫感;

 投床後奇。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竇滔妻蘇蕙,因思夫而織回文璇璣圖詩以寄。隋薛道衡有詩雲:?織錦竇家妻。?下聯典指隋?竇毅,其次女數歲,聞其舅隋文帝受北周禪帝位,女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難。?後代嫁李淵,為唐高祖皇後。

 五言

 海上神山綠;

 溪邊杏樹紅。

 ?竇鞏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元和進十竇鞏《遊仙洞》詩句聯。

 竇氏宗祠六言對聯

 才俊名傳四海;

 夏王威播九州。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初史官竇儼,字望之,薊州人。有文才,歷任晉、漢、周各代史官。宋初任禮部侍郎,凡祀事樂章、宗廟謚號,多由他撰定。人稱?才俊?。下聯典指隋末河北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清河人。公元618年建夏,稱夏王,都樂壽。次年遷都洛州,後為李世民所敗。

 竇氏宗祠七言對聯

 廣平子聲大學士;

 張掖都尉安豐侯。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醫學家竇默,字子聲,廣平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晚年加至昭文館大學士。下聯典指東漢大臣竇融(公元前16-62),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陜西鹹陽西北)人。新莽時,任水波將軍。莽敗,他率軍歸順劉玄。後為鉅鹿太守轉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改,他聯合酒泉、張掖、敦煌等五郡,割據河西。被推為五郡大將軍。光武即位,仍歸漢,從破隗囂,封安豐侯,累進大司空。

 建隆編敕垂青史;

 針經指南耀禹域。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宋初時大臣竇儀,這可象,薊州人。學問淵博,歷任後漢、後擊朝官職,入宋,任工部尚書,判大理寺事。後又為翰林學士,加禮部尚書。曾主撰《宋刑統》、《建隆編敕》。下聯典指元代醫學家竇默,著有《針經指南》、《流註指要賦》等。

 毫芒映日千重樹;

 涓滴垂空萬丈泉。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竇叔向《青陽館望九子山》詩句聯。

 織錦寄若蘭之感;

 投床見皇後之奇。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竇氏宗祠通用堂聯。

 守祖宗義方教澤;

 願子孫世代書香。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雲南省師宗縣淑基村竇氏宗祠聯。清初,竇氏先祖竇雲開率子由陸良遷居淑基時,可謂貧困潦倒、多災多難,盜賊與匪禍常使他惶惶不可終日。當他的兒子被強盜掠去賣到滿洲兵營後,他歷盡千辛萬苦才花錢贖回了兒子。竇氏族人早期的弱小與後來長時期的興旺發達,曾讓許多人在心頭留下謎團。其實,先輩曾數代世襲指揮使的竇雲及他的兒孫們,深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樣壹個道理。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從唐、宋、元、明直到他們的時代,科舉制度在中國整整推行了壹千多年,於是,讀書求知成了他們奮發進取、興家昌業的主要措施。他們決心向那些頭頂烏紗帽、身著蟒袍的人們看齊,於是便不惜為其子孫讀書求知而付出巨大代價,讓兒孫們沿著科舉選拔官吏這條蒼蒼茫茫的道路義無反顧地地走去,朝著廩生、貢生、舉人、進士壹個個目標邁進。盡管他們心中明白,壹條窄窄的科舉路上,往往面臨千軍萬馬地獨木橋的激烈競爭。於是乎,這副楹聯便遍及了竇氏族人的家家戶戶,那?環廊看桂樹,大耶用培,人耶用培,養其根、竣其實,當計十年百年?的祖訓也成了竇氏族人***用的座右銘。

 竇氏宗祠十言對聯

 學士榮膺,***仰六儒佳譽;

 巍科高掇,爭誇五桂馨香。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學士竇士榮,為世人所重。下聯典出宋代有竇儀、儼、侃、洅、僖五人登科。

 竇大夫祠楹聯

 竇大夫祠位於太原市西北約20公裏處的.上蘭村,坐北朝南,背靠二龍山,西臨汾河水,東邊是華北工學院,景色秀麗。竇大夫名仇,字鳴犢,春秋末期晉國的大夫,其封地在今太原北郊河東和陽曲黃寨壹帶。為官期間做過開渠利民的事業,深得民眾擁戴。在晉國內外名望很高,但因與晉國卿趙簡子政見不同而被殺。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曾慕名驅車來訪,但剛走到黃河邊上將人晉國時,被竇大夫的親丁攔住。孔子聽說竇大夫被殺,十分氣憤,便?臨河而返?不入晉。至今晉城市南40公裏仍有壹村名攔車鎮,鎮北有孔子回車廟。竇大夫死後,當地百姓為銘記他鑿泉修渠之功,建祠世代祭祀。

 竇祠的創建年代不詳,最晚當在唐代之前。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汾河大漲,祠院被淹,遂北移重建。此後?邦人祈求,屢獲感應。?因此,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追封竇華為英濟侯,?英濟之名,蓋取生而英靈死而濟物故也?故竇祠也叫英濟祠。竇祠重建後,歷代均有修葺。主要建築正殿、獻亭、山門殿都是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建。

 山門殿?明三暗五?,兩側內墻各有琉璃團龍兩個,亦為元代原作。殿內原塑有紅白兩匹駿馬,傳為二郎坐騎。門殿兩邊鐘鼓樓,西邊鐘樓無甚特別,而東邊鼓樓卻以石柱支撐,號?鼓樓石柱?,令人稱奇。進入祠院,迎面便是獻亭,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徑達0.8米,將亭頂穩穩撐起。獻亭造型雄偉,飛檐翹角,宛如大鵬展翅,令人贊嘆的是它的藻井,完全由木塊和木條交錯層疊咬合構成,沒有壹個釘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圖形,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獻亭是陳設祭品的享堂,使人感興趣的還有竇祠的獻亭與主殿兩大建築連為壹體,這在別的祠堂還不多見。大殿明三暗五,寬20多米,高約15米,內供竇大夫坐像壹尊,兩旁顯得空闊,據說是為龍王留設的祭臺,百姓在祈雨時要把龍王請人大殿祭拜。在竇大夫像左側有壹株碗口粗的梧桐樹枯幹,鋥明瓦亮,猶如塗漆,傳說是因為遊人禮拜之後都要用手摸壹摸樹幹,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長,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這也是竇祠八景之壹,稱為?神龕梧桐?。

 竇祠雖然規模不大,但周圍景觀較為集中,院東墻外有觀音閣、寶寧寺,再往東有趙戴文公館遺址。祠西即是太原八大勝景之壹的?烈石寒泉?。汾河轉彎處的烈石口石壁高達數十丈,氣勢雄偉,冰涼徹骨的寒泉從山下湧出,淙淙有聲。只可惜今天烈石依舊,寒泉不再,我們只能望著泉亭下宋徽宗所題?靈泉?二字和早巳幹涸的三角形泉面,遙想當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佚名題竇大夫祠寒泉

 太行峰巔,孔聖為誰留轍跡;

 烈石山下,晉賢遺澤及蒼山。

 ?沈榮昌題竇大夫祠獻殿

 竇大夫祠獻殿原懸有三大名匠匾額,分別為?澤被蒼生?、?靈濟汾源?、?仁周三晉?,現已不存。如今所掛的這副楹聯是清乾隆年間鳳臺令沈榮昌所擬,聯語工整妥貼,令人回味。1959年郭沫若參觀竇大夫祠時,曾題詞壹首,其中頭兩句?孔子回車處,驅車我卻來?,與此聯上聯同出壹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