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詩經》中的簡略描述,《左傳》中的記載更為詳細:“山人取之,郡人傳之,民取之,奴藏之。”掌管山林的官員負責督促奴隸在深山峽谷或河流中挖掘冰塊,郡裏負責運輸。運輸隊到達首都後,交給負責儲冰的官員,在儀式結束後收集起來備用。冰的采、運、存形成了壹個相對緊密的環節系統,可見冰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左傳》中,壹個叫沈峰的魯國人向大臣季武子介紹了冰的儲存和使用方法。從他的話中不難發現,冰在當時是壹種非常貴重的東西,它的使用充滿了儀式感。
首先是冰蓄冷。在極寒天氣,堅硬的冰塊可以在夏天使用,所以儲存是個大問題。如果收集不好,它會在夏天之前融化,更不用說用它。古人把冰塊存放在哪裏?之前的《詩經》裏有個答案:“靈隱”。靈隱就是古代的冰室,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地下室。溫度低,有利於儲存。但是,不是簡單的放下,要經歷很多儀式。儲存冰塊前,應將黑牲畜和黑谷物供奉給漢斯神以示敬意,然後由專人放入冰庫並密封保存。正是因為沈風傳播了《左傳》中關於冰的使用常識,宋人才寫出“蓄冰更重問沈風”。當然,如果儲存不當,來年就沒有冰可用了。據《春秋》記載,襄公二十八年魯桓公十四年無冰。專門寫的,可見古人對冰的重視。
接下來是拿冰和遞冰。取冰時,要想“祭小羊為韭菜”,首先要祭寒神,同時要在冰室的門上掛壹張桃弓和壹支刺箭。這是壹種避邪招財的方法。挖冰采冰有固定的季節,取冰也有季節。第壹,農歷二月舉行用冰前的祭祀儀式,表示夏天來臨,準備用冰塊防暑。開幕式結束後,第壹個使用冰塊的人是君主,然後分發給“夫妻”,即朝鮮的文人及其妻子和其他家庭。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用冰塊。只有有壹定職稱,享受國家工資的人才能得到冰塊。當然,它們應該比君主更晚使用。李周說:“冰塊是在夏天分發的”,意思是當4月份酷暑來臨的時候,掌管冰塊的官員會給大臣們分發冰塊。
最後,用冰。冰在春秋時期主要用於降溫,在《左傳》中也有記載。楚康王要?子豐擔任令尹(相當於宰相)。子峰不想做,就在婉言謝絕中裝病。如何裝病?大熱天的,他穿上厚厚的棉衣和皮袍,很少吃東西,裹著被子躺在床上。康王不信,派大夫去探望。醫生看到面黃肌瘦?子豐回來後向康王報告:“他瘦極了,看上去很正常。”康王聽說自己真的病了,只好另聘他人。當然,少吃會讓妳瘦下來,但是熱天穿太多套妳怎麽受得了?真的嗎?子峰在床下做了什麽。他偷偷挖了很多冰埋在床下,冰的冰涼正好貼著床,人自然不會覺得熱。瞞天過海,自保無虞,真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