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蒲松齡悼亡詩的評論或有關分析的書本

蒲松齡悼亡詩的評論或有關分析的書本

蒲松齡的悼亡詩|1|2|

曹立波

“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死亡是最大的不幸,是最可怕的事情, 也因此是最能夠吸引他們的想象力的事情。”“中國古代濤壇上, 詩人們對死亡之感傷的描寫也曾佳句叠出:“白骨露於野,千裏無 雞鳴”飽含戰亂之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充滿黎元之嘆。曹 操、杜甫的詩由百姓及子女,讀來固然令人感時傷世,但世間摯親 是夫妻,別妻喪偶,往往使遷客騷人平添孤憤。所以悼念亡妻的詩 篇,歷來受人矚目,從晉代潘嶽以來,“悼亡”之題也屢作不衰。

清代蒲松齡雖然以小說《聊齋誌異》著稱於世,但他的詩歌成 就也很大。妻子劉氏去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寫下了許多緬 懷的文字,除《述劉氏行實》文外,《聊齋詩集》中現存五首悼亡詩, 分別題為《悼內》、《(悼內)又》、《絕句》、《二十六日,孫立德不忘祖 妣初度,歸拜靈幃,因與慟哭》,還有壹年後(康熙五十三年,1714) 所寫的《過墓作》。品味蒲松齡的悼亡濤,我們會思索這樣壹個問 題:曾以“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亦作‘時’)”被王士禎 推崇的聊齋先生,壹旦直面“人間”慘事,當摯愛的親人成了新鬼的 時候,他是如何抒發真情的呢?下文將對這壹蒲松齡研究領域尚無 人問津的問題展開論述。

壹、師承前人悼亡詩之余韻

中國古代詩史上,悼亡詩的開山鼻祖是晉代的潘嶽,他開創了 以悼亡詩專門悼念亡妻的先例。繼之,唐代元稹也以寫悼亡詩著 稱。蒲松齡的悼亡詩繼承了潘嶽以來悼亡詩的傳統,在內容和形式 上力采潘嶽、元稹悼亡詩之所長,使其悼亡詩呈現出情真、淒婉和 渾樸、平易的風貌。

蒲松齡的悼亡詩首先得益於潘嶽的影響。潘嶽,字安仁,是西 晉著名文學家。在西晉太康時期的文壇上活躍著三張(張載、張協、 張華)、二陸(陸機和陸雲)、兩潘(潘嶽和潘尼)、壹左(左思)等作 家,潘嶽和陸機齊名,並有“潘江陸海”的美譽。潘嶽不僅是壹個 英俊”的才子,而且是壹位多情的丈夫。潘嶽壹生寫過很多哀誄之 文,其最多的哀思是寫給妻子的悼亡之作。西晉元康元年(298年) 秋天,愛妻楊氏在洛陽去世,潘嶽悲痛欲絕。他20歲與楊氏結婚,*** 同生活了近24個年頭,夫妻意篤情深。長歌當哭,潘嶽寫下了《哀永 逝文》、《悼亡賦》、《楊氏七哀詩》,堪稱悼亡佳作的是三首《悼亡 濤》,其中第壹首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由於潘嶽的影響,“悼亡詩” 變成悼念亡妻的專用題材,而不再是悼念其他死者的詩篇。

蒲松齡承繼了潘嶽悼亡詩的淒婉真切,並在藝術上有所完善。 他熟知潘嶽的悼亡詩,而且能化用自如。如他在康熙十四(“75)年 所作的《讀張視旋悼亡詩並傳》壹詩,在這篇六組匕言絕句構成 的長詩中,有壹組寫道:

潘郎人說太情深,事到關情自不禁。

鄰笛聽來猶下淚,況堪短燭照遺簪。

文中的“潘郎”即指悼亡詩人潘嶽。蒲松齡通過評價友人的悼亡詩, 表達了對“事到關情自不禁”的作者深深的理解。這裏的作者既有 張視旋,也有潘郎。蒲松齡則作為悼亡詩的知音,***訴“桃李不知人 事變,清明猶傍短墻開”的淒婉之情。

在悼念自己亡妻的詩篇中,蒲松齡深受潘嶽《悼亡詩》第壹首 寫法的影響,如他的《過墓作》,詩體同潘嶽壹樣為五言古詩,其中 幾個排比句生動感人:

老屋汝所處,今日空無人;

衾裯汝所寢,設置不復陳;

華服汝所惜,散棄無復存;

菽粟汝所蓄,拋擲等灰塵。

這幾句近似潘嶽的詩句: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

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從潘嶽的“望廬思其人”到蒲松齡的“老屋汝所處,今日空無人”,讀 者感受到的都是物是人非的淒婉哀痛。這是蒲松齡在悼亡詩的情 調上受潘郎的影響所致。潘嶽悼亡詩的成功緣於他對亡妻的情真 意切,正如明代陳祚明所言:“安仁情深之子,每壹涉筆,淋漓傾註, 宛轉側折,旁寫曲訴,刺刺不能自休。夫詩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語不 佳者。”

與潘嶽的詩相比,蒲松齡雖然也在寫睹“屋”思人、物是人非的 淒涼哀怨,雖然也用了五言排比句,但與潘嶽也有貌合神離之處。 在詩歌意象上,衾裯華服不同於幃帳屏風,表明了各自的妻子所 處的時代、身分各異。菽粟更不同於翰墨,分別刻畫了人物的個性、 嗜好,潘嶽的妻子楊氏是西晉書法家戴侯楊肇的女兒,喜愛筆墨字 畫;而蒲松齡的妻子劉氏,自出嫁後五十余年壹向忙於田間竈前, 珍惜菽粟豆麥。對詩歌意象的選擇,體現了兩位詩人對妻子的真切 相知。從排比的效果上看,蒲松齡的詩句較潘嶽的《悼亡詩》,語氣 更加強烈,句式更為精煉。

唐代大詩人元稹也曾以悼亡聞名。“元稹的妻子韋叢於元和四 年(809)七月初九去世,三個月後的十月十三日葬於鹹陽。”*元稹 的悼亡詩《遣悲懷》七律三首歷來為人稱道。除了潘嶽詩所具備的 哀婉動人之外,還“由於感情真摯,並能將律詩口語化,較之潘嶽悼 亡詩尤為人所愛讀。””如《遣悲懷》之壹: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韋氏壹門為長安望族,其妻韋叢秀外惠中,但沒有貴族小姐的 嬌矜,去世時才27歲,元稹30歲,七載伉儷,感情甚篤,難怪元稹“悼 亡詩滿舊屏風”。這首《遣悲懷》通過對妻子壹系列動作的描繪,“無 衣搜藎篋”(藎草編的衣箱)、“沽酒拔金釵”(用金釵首飾去換酒)、 “野蔬充膳”、“落葉添薪”,壹位賢德女子為丈夫、為家計含辛茹苦 的形象躍然紙上。貴族出身的妻子隨自己安貧樂道,她的英年早 逝,使元稹不禁發出“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感慨。

蒲松齡受元稹悼亡詩的影響較潘嶽更為直接。他的悼亡長詩 《悼內》,由六組七言律詩構成,其中第二組寫道:

自嫁黔婁艱備遭,家貧兒女任啼號。

浣衣更惜來生福,豐歲時將野菜挑,

憐我衰髦留脆餌,哀君多病苦勤勞。

幸逢諸婦能相繼,井臼無須手自操。

蒲詩開頭壹句“自嫁黔婁”四個字直接由元稹的《遣悲懷》而來,寓 意也相同。“黔婁”是戰國時齊國的隱士,家貧,不求仕進,齊魯之君 聘賜,俱不受,死時衾不蔽體,後來人們以喻貧士。元稹的“自嫁黔 婁百事乖”言韋氏嫁給自己是由貴人賤,蒲松齡電以”自嫁黔婁艱 備遭”自比貧士,表達了對妻子下嫁於自己的感激與愧疚。他的妻 子劉氏的父親,是“文戰有聲”的人,出身也算書香門第,未嫁時 劉公自知蒲家貧寒,但敬重蒲松齡父親的為人,曾說“聞其為忍辱 仙人,又教兒讀,不以貧輟業,貽謀必無蹉跌,雖貧何病?”毅然為 女兒定親。出嫁後,“劉氏食貧衣儉””操勞了56年,臨終前“尚臥理 家政”,因而“自嫁黔婁艱備遭”的詩句既是借古喻今,也是肺腑 之言。

從詩歌創作風格上看,蒲松齡的悼亡詩自然渾樸,更接近元稹 通俗淺切的風格。同是以悼念亡妻為題材,潘詩與元詩有較大差 別,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壇風氣有直接的關系。潘 嶽身處西晉太康年間,當時形式主義浮靡文風盛行,陸機在《文賦》 中明確要求”詩緣情而綺靡”、“誄纏綿而淒愴”。潘嶽的悼亡詩恰好 是濤歌體裁的誄文,所以兼容了當時對詩與誄的寫作要求,除了感 情纏綿淒愴之外,文字也綺靡“繁冗”,這是時代所致。

與潘嶽的六朝習氣所不同的是,元稹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新樂 府運動的代表作家。他們強調詩歌的現實性和社會功能,所以他們 “不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而力求做到通俗平易,元稹的悼亡 詩體現了新樂府詩的特點。蒲松齡的詩(不僅僅是幾首悼亡詩)從 整體風格上看,現實性、通俗性都較強,與唐代新樂府詩意脈相連。 僅就悼亡濤而言,蒲松齡借鑒了潘嶽的情真意切、淒涼哀婉,同時 摒棄了潘嶽的綺靡繁冗,而吸取了元稹的通俗平易,因此在內容和 形式上都增強了可讀性。

/puwenhua/puxueyanjiu/lunwen/0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