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代傷心白頭翁
唐代的劉希夷
洛陽東方的桃花李華風,飛來飛去,不知落在誰家?
洛陽女子容顏絕美,獨坐庭院,看著散落的梅花,長長嘆息。
今年我看的桃花李花由於腐爛,顏色也腐爛了,明年花開的季節不知道誰能看到美麗的花朵?
見過俊朗挺拔的松柏毀為柴火,聽說桑田成了海。
故友不再哀嘆洛陽東,桃花雕零,但現在人們仍在風中飄零落花。
花還是年年開,只是年年花各不相同。
告訴那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應該可憐壹下這個半死不活的老人。
現在他白發蒼蒼,壹貧如洗,但他還是壹個年輕英俊的美女。
這個晚年的老人曾經和郁芳樹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在花前花後的甲氨蝶呤歌中跳舞。
也有像東漢光祿勛禦林軍馬這樣漂亮的裝飾臺球桌的,也有像季梁在靈堂內畫有彩雲仙子的。
老人臥病在床,便無人理會,昔日的三春歡娛,現在的清舞何去何從?
和美女壹樣的美女能維持幾次?過了壹會兒,鶴衣衫不整,臉色蒼白如絲。
千古所有的歌舞,黃昏裏剩下的鳥兒都是空的。
擴展數據1,翻譯
洛陽東邊的桃花和梅花隨風飄過,飛來飛去,不知落在誰家。
洛陽女子壹臉嬌艷,獨坐院中,望著散落的桃李,長長嘆息。
今年,我在這裏看桃花和梅花因枯萎而褪色。不知道明年花開的時候還有誰能看到輝煌的勝利?
我見過英俊挺拔的松柏被破壞砍伐當柴燒,我聽說桑園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不再哀嘆洛陽東桃李雕零,如今人們還在為落花隨風飄落而悲傷。
花還是年年開,只是年年看花的人不壹樣了。
告訴那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要可憐這個半死不活的老人。
現在他頭發都白了,真可憐。然而,他曾經是壹個迷人的年輕人。
這位滿頭白發的老人,曾經和他的兒子王孫在香樹下嬉戲,在花落之前載歌載舞。
他曾像東漢光祿勸的馬防那樣,用燦爛的景色裝飾池臺,他還在自己府邸的亭子裏到處畫雲畫仙。
現在白頭老人壹度臥病在床,無人理睬。昔日歌舞三春樂在哪裏?
而壹個美女的青春美貌能持續多久?不壹會兒,鶴的頭發蓬亂,白如絲。
我看到了千古載歌載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黃昏中的鳥兒在空中啼叫。
2.欣賞
這是壹首準古樂府詩。“白頭詩”是漢樂府和聲《楚辭》的老標題。古時候寫的是女人向拋棄她的情人告別。劉希夷寫了這首《壹個女人給壹個老人》的詩,感嘆青春易逝,財富無常。構思新穎,抒情,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高。它在初唐時就受到贊揚,壹直是名篇。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翻譯自東漢宋子厚的樂府詩《董嬌饒》,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後更為典型。
“年復壹年”這句話作為前半句的結語,是《詩經》的名句,比喻精到、準到,語言精到,讓人警醒、拯救。“壹年又壹年”“壹年又壹年”的倒掛重復,不僅壹排排呼應,更強調了時間流逝的無情事實和無可奈何,實在令人感慨。
“花是相似的”和“人是不同的”的形象比喻,凸顯了花的沈浮和人生的不青春的反差,耐人尋味。結合後半段光頭老頭的經歷,我們可以認識到,詩人並沒有用“女人”和“春花”的比較,而是用了壹般名詞“人”和“花”,這不僅是因為七言詩字數的限制,還因為它囊括了所有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窮人,包括詩人自己。
或許,正因如此,關於這首詩還有很多附帶的傳說。正如《大唐鑫語》和《技巧詩》所說,詩人自己認為這兩首詩是不祥之兆,即所謂“詩言誌”。壹年後,詩人真的被殺了,回答了所謂的“詩意預言”。這種無稽之談的出現和流傳,既反映了人們對詩人才華的珍視和對其不幸的同情,也說明了詩的情調過於悲涼。
3.作者介紹
劉希夷(約651-?)唐詩人。阿廷智,名閻誌,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人,漢族。上元進士擅長彈琵琶。他的詩擅長唱詞,多寫閨情,文字柔和華麗,多愁善感。
《代北白頭吟》中有壹句“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相傳他的叔父宋想據為己有,但希望不被允許,於是叫人用土袋子把他碾碎。嚴的官話不多,落魄不凡。後來被別人害了,不到30歲就死了。原來的那套已經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