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由於官場變化,蘇軾頻繁往返於京城和地方,其不僅在江蘇多地為官,也在江蘇大地上留下諸多足跡和詩篇。如其《淮上晚發》:“淡月傾雲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詩人默默地計算在淮水上浪遊,已十度往來。
今天推薦的《十月十六日記所見》便是蘇軾在大淮安的遭遇與感想。
宋熙寧四年(1071),蘇軾出任杭州通判。農歷十月十六日乘船從淮陰(今淮安市淮陰區)到山陽(今淮安市淮安區,當時楚州治所所在)。壹日之間,天氣變化無常,從早晨“風高月暗”“霧如細雨”,到中午“有風北來”“忽驚飛雹”,突然間“疾電壹聲如頹墻”,等坐下喝酒的時候“天寒欲雪”,讓詩人有壹中恍如夢魘的感覺。
有專家分析,時值大淮安的深秋,正是冷氣流南下的冷鋒面天氣。
此外,蘇軾還有多首關於大淮安的詩作。
根據這首詩中作者自己的註解“昔與巨源、劉貢父、劉莘老相遇於山陽,自爾契闊,惟巨源近者復相見於京口”,大致意思為:此前與孫巨源、劉貢父、劉莘老在山陽相遇,自從和妳久別重逢後,只有跟孫巨源靠得比較近才得以在京口(今鎮江)相見。
同樣壹首詩人自己作了註解說明的詩,“嘗與余約蔔鄰於江淮間將赴登州同舟至山陽以詩見送留別”。
除了這些明確表明蘇軾來過大淮安的詩作外,詩人還有壹些詩,也還有壹些家人曾與楚州有關。
看似簡單的兩首詩,其實藏著蘇、程兩家人的故事。據有關文章介紹,皇祐四年(1052年),蘇洵幼女蘇八娘,蘇軾與蘇轍之三姊,即傳說中之蘇小妹,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程正輔(字子才)之虐而卒。蘇、程遂結下怨仇。
《送表弟程六知楚州》作於元佑元年(1086年)3月,時蘇軾的表弟程六即程之元(字德孺)任楚州知州,蘇軾寫詩作賀。這首詩先是回顧了兩家交好以及當初在眉山壹帶顯赫的歷史,繼而回顧少年時代的玩樂,最後幾句表達了對母家長輩的祭奠之情,向表弟發出了修復兩家關系的真誠願望。
壹首詩打破了蘇程兩家關系史上的堅冰。此時距八娘之死,兩家關系破裂,已經是34年。自此,蘇軾兄弟與之元、之邵交往頗密。
隨後,又有了那首《表弟程德孺生日》的詩作。根據蘇軾在詩中註解“君在楚州,予在杭州,皆遇饑歲,活數萬人”,當時,程之元在楚州為官,蘇軾在杭州為官,兩地都遇到了嚴重饑荒。在這樣背景下,同朝為官的兩人自然也是惺惺相惜,所以才有了“四朝遺老雕零盡,鶴發他年幾個迎”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