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辛棄疾抗金的詩句 1.有關辛棄疾的詩句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 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
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 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註意安定民生。
壹生堅決主張抗 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 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 士氣,以恢復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壹帶。晚年韓□(tuo1)胄當政,壹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 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 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 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 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
今人輯有《辛稼 軒詩文鈔存》。(《辭海》1989年版) 生查子 遊雨巖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裏。高歌誰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壹曲桃花水。生查子 漫天春雪來,才抵梅花半。
最愛雪邊人,楚些裁成亂。雪兒偏解飲,只要金杯滿。
誰道雪天寒?翠袖闌幹暖。生查子 去年燕子來,簾幕深深處。
香徑得泥歸,都把琴書汙。今年燕子來,誰聽呢喃語?不見卷簾人,壹陣黃昏雨。
浣溪紗 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戲作 花向今朝粉面勻,柳因何事翠眉顰?東風吹雨細於塵。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懷樹更懷人。
閑愁閑恨壹番新。露天曉角 旅興 吳頭楚尾,壹棹人千裏。
休說舊愁新恨,長亭樹、今如此!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萬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
蔔算子 修竹翠羅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知無數。
只***梅花語,懶逐遊絲去。著意尋春不肯香,香在無尋處。
采桑子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采桑子 書博山道中壁 煙迷露麥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壹樣春風幾樣青。提壺脫褲催歸去,萬恨千情。
萬恨千情,各自無聊各自鳴。采桑子 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樓。
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君來正是眠時節,君且歸休。
君且歸休,說與西風壹任秋。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菩薩蠻 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欲***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鷗,壹身都是愁。清平樂 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裏江山。清平樂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 檢校山園書所見 連雲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阮郎歸 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裏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太常引 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女亙〕娥:被白。
2.關於辛棄疾抗金愛國的古詩
社會人文 - 文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水龍吟》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壹見參差是。
覺來幽恨,停觴不禦,欲歌還止。 白發西風,折腰五鬥,不應堪此。
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
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 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
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二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關於辛棄疾的詩詞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創作時間: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
背景: 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當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回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青玉案·元夕
詞的上闕寫在萬家團圓的元宵佳節之夜,眼前所見的是許許多多的花燈,好像壹夜東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花,然踽踽獨行的他卻無心觀燈,流露出的卻是吹落滿天星雨的感傷。下闕由狀物轉入到寫人,將英雄豪情轉化為兒女柔情。看似追尋夢中的“她”,其實則是追尋內心深處的政治理想。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創作時間:這首詞作於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
背景: 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壹個建康通判,不得壹遂報國之願。偶有登臨周覽之際,壹抒郁結心頭的悲憤之情。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壹座亭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創作時間:開禧元年(1205)。
背景: 辛棄疾在京口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六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誌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不凡。開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績表示向往。接下來諷刺今日用事者(韓侂胄),又像劉義隆壹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慮。老之將至而朝廷不會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嘆息。其中“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寫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為沈痛。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創作時間:這首詞約作於淳熙十五年(1188)。
背景: 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江西上饒帶湖。布衣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辛、陳兩人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復國的誌士,慷慨悲歌的詞人。1188年,辛、陳鵝湖之會議論抗金大事,壹時傳為詞壇佳話。這首詞寫於鵝湖之會分手之後。
4.表現辛棄疾忠心耿耿的詩句
西江月 遣興 宋·辛棄疾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派的傑出代表。
他的壹生,充滿著英雄行為和傳奇色彩,閃耀著英雄主義的光芒。與他同時代的人,就認識到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說他如“青兕”、如“真虎”、是“前身諸葛”。
辛棄疾是壹個“余事作詩人”的人,他自己在詞中常感慨陳說: “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余事”(《念奴嬌》),“說劍論詩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水調歌頭》)。因此,純以詞人論辛棄疾,就不足以知辛棄疾。
詞如其人,辛棄疾是壹個“名德冠朝紳”、“安邊有成略”的英雄人物。他以熾熱的愛國熱情和飽滿的鬥爭精神傾註於詞,使詞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
他的詞,震響著時代的風雷之音。王士禎《倚聲集序》說他的詞既不同於“文人之詞”,也不同於“詞人之詞”,而是壹種“英雄之詞”,可謂有得之見。
辛詞現存六百余首,慷慨激昂、蒼涼悲壯是稼軒豪放詞風的主脈,同時也有不少意興玲瓏的閑適之作和詞調婉轉的柔媚之作,顯示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這首《西江月·遣興》是整部《稼軒集》中最為出奇的壹首,不論用語還是立意,均表現出壹種獨特的審美意蘊。
這首詞常被誤冠以“頹廢”的標簽,消隱在歷代傳統品詞家的視野中。實際上能有多少人體會到了辛棄疾那顆敏感的詞心呢?辛棄疾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入南宋朝廷,正式踏入南宋仕途,開始了在偏安朝廷的宦海沈浮,其間曾三次被劾去職,僅兩次退隱山林就達十八年之久。
但泉林之趣並沒有掩蓋了他的報國之心,朝廷壹有起用的任命,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欣然前往。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壹種悲壯;不知其可與不可而為之,卻是壹種深刻的孤獨。
壹次又壹次的幻想,壹次又壹次的破滅,留給詞人的只是那無邊無際的孤獨。但是,孤獨者都是思想者。
當壹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於是,慶元年間閑居瓢泉時,這位曠世英雄寫下了這首孤獨醉客之詞。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開篇便彌漫著壹股濃郁的酒氣。
敢於在詞作裏直言“醉裏且貪歡笑”,確實驚世駭俗,即使是對壹個退居山林、留戀詩酒的“前官員”而言,也有不紓國難、言行頹廢之嫌。但壹個“且”字是這兩句的詞眼。
從字意來講,“且”在這裏既可解作“暫且”,也可解作“姑且”,無論哪種解法,均表露了作者此刻的心理活動。所謂的“歡笑”,並不是真正的快意風流,而只能是酒醉麻木中的暫時逃避,壹旦酒醒後,那黑壓壓的現實又將怎樣刺痛辛棄疾那顆憂時傷世的心?這使我們想起他的《鷓鴣天·遊鵝湖、病起作》裏最後兩句:“醉中只恨歡娛少,無奈明朝酒醒何”,這應該是“醉裏且貪歡笑”的最好註釋。
“要愁那得工夫”,實際上也是正話反說。詞人的壹生,真可謂愁苦的壹生。
他的那首著名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更是千古寫愁名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裏的“要愁那得工夫”,正是“欲說還休”的婉轉表達。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句話看似和孟子所雲:“盡信書不如無書”壹個意思,其實相去甚遠。
孟子的意思是說啊,這書上東西不能完全相信,更不能所有的東西都奉若神明,壹切照搬,那就讀死了。而辛棄疾的意思是,古書上的那些至理名言現在在這個南宋小朝廷裏行不通了。
因此信它無用了。辛棄疾自二十二歲起兵抗金以來,夙夜為國事奔波,按“事君能致其身”的古訓,盡壹個大宋子民的職責,向皇帝上《美芹十論》,又向當政者獻《九議》,自己也曾在詞中說過“萬鐘於我何有,不負古人書”,可為什麽被壹貶再貶,投閑置散近二十年?看來不是社會出了問題,就是“古人書”出了問題。
而後者是虛,前者是實。詞人借醉酒的掩飾,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做了壹次深刻的追問,同時,也對現實做了壹次辛辣的反諷。
詞的上片只是“醉言”,是壹個孤憤者的宣泄。語言平白如話,仿佛剛從他的口中說出,自然新鮮。
下片意脈壹轉,由虛入實,敘事性描寫用的全是散文句法,有問話也有自語,還有細致的動作描寫,恍如壹段押韻的小品文。“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他獨酌獨飲,不知不覺倒在松樹旁。
醉眼迷蒙的他,把松樹看成了人,詢問起自己的醉態。恍恍惚惚中,他覺得松樹在眼前走動,似乎要過來扶起醉倒在地的他。
他立即伸出手推開松樹,大喝壹聲:“去”!詞人將自己的醉態刻畫得如此維妙維肖、生動風趣,卻叫人如論無何也笑不起來。他讓我們看到的,是壹個深深孤獨寂寞的辛棄疾。
沒有人陪他飲酒,他只能獨飲獨醉。醉倒時只有松樹在旁,也只有松樹要扶他壹把。
他寂寞得只能與松為友,酒又如何能去除他的憂愁?雖然詞的下片壹字未曾提“愁”,但隱藏在詞人醉態之中的寂寞與憂愁卻令人痛心。而壹句“以手推松曰去”,又讓我們看到了壹個不屈不撓、倔強好勝的曠世英雄。
5.求關於抗金郁悶英雄辛棄疾的壹切資料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歲,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
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出生前13年,山東壹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壹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
壹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 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壹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壹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壹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壹代大家。
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
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
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壹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誌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沈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
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