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竹子堅韌不屈的詩句 1.贊美竹堅韌不拔的詩句
1.《竹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新竹》
清代: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3.《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4.《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宋代: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壹日涼。
5.《蔔算子·竹裏壹枝梅》
宋代:向子諲
歲見梅追和壹首,終恨有兒女子態耳
竹裏壹枝梅,雨洗娟娟靜。疑是佳人日暮來,綽約風前影。
新恨有誰知,往事何堪省。夢繞陽臺寂寞回,沾袖余香冷。
2.求描寫竹子堅強的詩句或名言
慈姥竹 李白
當塗縣北有慈姥山,積石俯江,岸壁峻絕,風濤洶湧。
其山產竹,圓體疏節,堪為簫管,聲中音律。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不學蒲柳雕,貞心常自保。
巽公院五詠苦竹橋 柳宗元
惜竹詩並引 孔武仲
東齋有竹數竿,翠蔚可喜,其傍眾筍附生,漫益深茂,
最後出者,尤若奇特,無不應意,解籜未盡,
而為老兵手折之,悲夫,以幹雲蔽日之勢,而摧於窗戶之下 ,以淩霜冒雪之姿,而失於俄頃之間,環步往來 ,淒愴良久,不能忘情,因寓之以詩。 老蘚墻陰夕照間,何人折我翠瑯幹。即之綠葉隨塵化,猶有低枝帶露殘。
不放雲梢侵霰雪,因嗟世故足波瀾。故園未乏員當品,十頃繁陰六月寒。
危橋屬幽徑,繚繞穿疏林。迸籜分苦節,輕籜抱虛心。俯瞰涓涓流,
仰聆蕭蕭吟。差池下煙日,嘲哲鳴山禽。諒無要津用,棲息有余陰。
同郭參謀崔仆射淮南節度使廳前竹 劉長卿
昔種梁王苑,今移漢將壇。蒙籠低冕過,青翠卷簾看。
得地移根遠,經霜抱節難。開花成鳳實,嫩筍長漁竿。
靄靄軍容靜,蕭蕭郡宇寬。細音和角暮,疏影上門寒。
湘浦何年變,山陽幾處殘。不知軒屏側,歲晚對袁安。
華藏院此君亭詠竹 王安石
壹徑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竹軒 沈遼
古人愛修竹,瀟灑臨幽軒。勁節有高致,清聲無俗喧。
春日鬥瑣碎,秋風撼瑯幹。誰知渭川富,千畝可懸冠。
壹字題示商君祥 李俊民
瀟灑能醫俗,檀欒看上番。我寧負此腹,忍使籜龍冤。
七律·答友人
毛澤東 1961年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壹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年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3.關於寫竹的堅韌,高潔的詩句,以及翻譯
古代詩歌,很多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翻譯成現代白話,味道會變淡很多
嘗試翻譯如下:
題目:隱居輞川
自從辭官回歸貧民生活,不再到京城為官,常常斜靠在屋檐前面的樹上,遠遠地看著荒原上的山村。
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鳥展翅翻飛,竄入蒼茫山間, 隱士寂寞,只願水車澆灌田園。
這首詩先寫辭官歸鄉下,接著寫所見鄉村景致.最後引用戰國高潔的隱士陳仲子的故事來比喻自己的隱居生活.隱含的是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對官場的厭倦!
呃,感覺還是沒翻譯好,把意境破壞了好多,個人能力有限,先將就看看!
4.描寫堅強不屈的精神的竹子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對梅花不知傾註了多少情。
南宋詩人陸遊的“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必竟有“花”。
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風霜雪雨的堅強品格,更以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樂於奉獻的美德而給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贊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而是因為竹的自然天情和獨特品格給了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千古流傳的佳句,可說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寫得淋漓盡致。
竹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整整,她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盡管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淒涼,壹年四季經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她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誌、無怨無悔。
千百年來,竹子清峻不阿、高風亮節的品格形象,為人師表、令人崇拜。 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
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壹場春雨過後,竹筍 破土而出,直指雲天,所謂“清明壹尺,谷雨壹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她便象個活潑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裏。
到了盛夏,她舒展長臂,抖起壹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炯娜多姿。暑盡寒來, 她仍綠蔭蔥蔥,笑迎風霜雪雨。
難怪白居易在《題窗竹》中留下這樣的佳句:“千花百草雕零盡,留向紛紛雪裏看。”竹, 擁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樹,使人想起誌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樹,使人想起了將軍;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隱者。竹輕盈細巧、四季常青,盡管有百般柔情,但從不嘩眾取寵,更不盛氣淩人,虛心勁節,樸實無華才是她的品格。
竹不開花,清淡高雅,壹塵 不染,她不圖華麗,不求虛名的自然天性為世人所傾倒。清代詩人鄭燮這樣贊美道:“壹節復壹節,千校攢萬葉;我自不開花, 免撩蜂與蝶。”
竹子心無雜念,甘於孤寂,她不求聞達於莽林,不慕熱鬧於山嶺,千百年過去了,卻終成這瀚海般的大氣候。 置身萬傾碧波的竹海,只見蒼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彎彎新竹,卻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舉目望去,那成方成陣的竹林,就象壹隊隊,壹排排跨馬飛戈的兵團,而當漫步兩旁茂竹夾道,竹葉輕輕拂面,又顯得萬般溫柔,寧靜和幽雅。
剛柔相濟能屈能伸,這又是竹的另壹品性。“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沖霄漢;莫道土埋節短,青尖露後,立刺蒼穹。”
這副對聯,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懷與豁達開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條件艱苦的破巖中,竹子也能頑強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獻。
竹的壹生是奉獻的壹生。竹筍做的佳肴,為人類所食用;用筍衣縫的布鞋,忍辱負重,默默承受著煎熬。
竹子制作的竹涼席、竹家俱、竹膠板、竹筷、竹廳、竹工藝等要有盡有。在成寧竹鄉,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壹說,道出了竹鄉人與竹密不可分的關系。
竹鄉人打的是竹傘、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樓、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筍……竹子還以她殘留的校丫紮成掃帚,為人類清除汙垢,就是竹沫、竹頭等,也在 竈底燃燒,發揮光和熱。有幅對聯這樣寫道:“竹頭雖微餐餐竈底炊肴饌,器皿雖小戶戶廚中要鬥筲。”
竹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 竹為人類奉獻了自己的全部。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軀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牽歷代詩人,丹管壹枝,寫盡人間春色。竹是壹首無字的詩,竹是壹曲奇妙的歌。
竹子精神在華夏文明史上寫下光輝的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