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商隱
我遇見她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自從我們分開以後,時間變得更長了,東風起了,百花齊放。
春天的蠶會壹直織到死,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抽幹。
早晨,她在鏡子裏看到自己的發雲在變化,然而她卻用她的晚歌勇敢地面對月光的寒冷。
去彭山的路不多,哦,藍鳥,聽著!-把她說的帶給我!。
這首詩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春蠶到死,夜燭盡燈芯”卻常被用來贊美老師的無私奉獻。其實這首詩表達的是戀人的思念。這裏的“絲”字與思念的“想”字諧音,意思是李商隱會像蠶壹樣,即使死了也不會停止思念,思念的眼淚會像蠟燭壹樣燒成灰燼才停止。
許多人忽略了最後壹句話,“從彭山到藍鳥沒有路,聽著!——把她說的話給我拿來!”。李商隱和愛人分開了,他希望有壹只青鳥代替他去看望愛人。和現在相比,我們的手機可以瞬間聯系到愛人。雖然信息越來越方便,但情感聯系似乎越來越淡漠。
第二首是雨夜給北方朋友的字條。
妳問歸期,歸期很難說,巴山夜雨,漫秋池。
當* * *剪西窗燭,卻談晚雨。
詩人和他的情人分開了。她問詩人什麽時候回來。詩人自己也不知道什麽時候回歸。巴山的夜雨已經灌滿了池塘。等我回去,我會和妳壹起剪西窗的燭花,我會慢慢給妳講巴山夜雨。
這首詩雖然也是描繪異地戀,但多了壹點希望感。似乎詩人很快就要回家了,所以全詩沒有強烈的離別之恨。離別不如結婚,偶爾的距離感有時也能加深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