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劇《浮士德》作者是:德國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浮士德(Faust)》是德國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創作的壹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壹部出版於1808年,***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二十七場,分五幕。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壹,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壹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壹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人物思想
歌德指出,作家在感受體驗生活的基礎上進入創作過程,應當從對生活中個別事物的把握開始。他認為,對於個別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是文學藝術的生命所在。
所謂個別事物,在歌德看來,既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個別人物、事件、情境,也包括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某種傳說、故事等。歌德要求作家把對生活中個別事物的把握作為創作過程的起點,是對傳統的文學創作思想的壹個重大突破,在西方文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歌德生活的時代,在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中張揚自由、表現個性的呼聲與傳統的文學觀念之間的沖突日益尖銳。
歌德基於自己對文學特征的深刻體會,沿著前人的方向繼續探索,終於在創作理論上完成了從“類型說”到“個別說”的轉換,轉換的重要標誌,便是從個別出發的創作主張的提出。歌德從理論上對“類型說”給予了有力的否定。這裏所傳達的基本精神,同樣貫穿在歌德的其他不少言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