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關於謝朓樓的信息。

關於謝朓樓的信息。

“敬亭山聲柔,雨聲如夢遊;不管解礫的詩的靈魂今天是否還活著,湖光已沖破千年。”這是皖南事變後,陳毅同誌路過宣城時留下的詩句。《從宣城到湖東》這首優美的詩,把宣城的江南美景描繪得如畫如夢,令人神往...

其實,宣城自古以來就是無數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不僅因為她迷人的自然風光,更因為她深厚的人文積澱。

江南獅山敬亭山

敬亭山為什麽這麽受歡迎?原來,自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壹千多年以來,這裏就成了歷代文人騷客“歌無虛日”的江南詩壇之地。謝朓經常吟詩贊美敬亭山,還特意在山上建了壹座樓,欣賞大自然的景色。他以清新優美的筆法,寫出了《夏宇散入齊,澄江靜如練》、《梓山延綿百裏,雲在壹起》等多首名句,勾勒出壹系列悠遠深情的山水畫,開創了山水詩的新風。唐代詩人李白深受謝朓的影響。在安史之亂前後,雖然我們借酒澆愁,但他七遊敬亭山,留下了42首詩,其中14首是在敬亭山寫的。被譽為千古絕唱的《獨坐敬亭山》詩說:“鳥飛高,孤雲獨閑;百看不厭,唯有敬亭山”,詩人李白用擬人化的筆觸生動地為這座名山註入了無限生機。

自從李恊寫了壹首又壹首的詩,敬亭山就名揚天下了。歷代文人追隨李恊的腳步,紛紛在敬亭山上揮毫潑墨。唐代的顏真卿、孟浩然、王維、魏、劉禹錫、杜牧;宋代的梅姚晨、歐陽修、晏殊、範仲淹、蘇東坡、黃庭堅、楊萬裏、文天祥;明代的李東陽、湯顯祖、文徵明、王思仁;清代,姚鼐、石、石濤等320多位詩人、畫家在這裏留下了近千首詩和山記,使敬亭山成為“江南詩山”。

敬亭山是黃山的余脈,山川秀美,怪石嶙峋,青山綠水,雲霧清泉。望山千景,令人耳目壹新:古城新貌,雙橋飛虹;水陽江漁歌,宋代獨壹無二的雙塔。春夏之交,敬亭山的杜鵑花、梨花、蘭草花都盛開了。午睡時,壹個人坐在太白樓裏,品著著名的國茶“敬亭綠雪”,讓人神清氣爽,心花怒放。在敬亭山的影響下,很多作家都很有想法,很有才華,壹鳴驚人。杜牧《敬亭山下竹百頃,其中有詩人蕭謝成》;黃庭堅《晚樓照水上,春騎簇上秀庭》;湯顯祖的“敬亭天水綠,舒潔趙顏”;文徵明的詩,如“夕陽集敬亭相融,雲開朵朵,浸滄浪”,將敬亭山與古宣城融為壹體。18歲,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宣城通過鄉試,成為轟動京都長安的傲骨秀才。面對敬亭山,他滿懷詩情:“忽聞今日曲雪來,恐衛星昨夜歸。又喜宣城章句,飛去賀敬亭山。”唐代詩人韓愈少年時,在敬亭山下避難...

“敬亭山黃索大漠,兀新斷岸無棱角。謝朓在宣城的壹首詩,使他名揚五嶽。”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九華山歌》唱出了敬亭山的神韻。但宋代詩人林仍留下壹句妙語:“虎丘換敬亭山,松陵有幾間屋。天下不如兩州,君乞休矣。”宣城的敬亭山能與蘇州的虎丘媲美,真是太棒了。

如今,敬亭山到處都是遊客。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黃鎮參觀敬亭山後深有感觸,著有《江南詩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書法家楚圖南題寫了敬亭山的名字。多年來,宣城市敬亭山景區幾經修繕,如今敬亭山的景色更加迷人。

獨家江山謝朓樓

謝朓樓是壹座以人命名的兩層建築,與黃鶴樓、嶽陽樓、王騰亭齊名,是江南著名的歷史建築。唐初,宣城建了壹座磚木陽臺,兩層樓,飛檐翹角,四面開窗,為的是更容易“高宅”舊址。因為它位於周亞的北部,所以被命名為“北樓”。因登錄此樓,可北望以五嶽聞名的敬亭山,又名“北望樓”。李白曾多次遊覽宣城,在此樓登上攬勝,為紀念謝朓而吟誦《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詩:“在風景如畫的江城,山看夜晴空;在兩條河流之間,壹湖壹湖的像壹面明亮的鏡子;河上的兩座橋看起來像從天而降的彩虹。橘林柚在炊煙的冷煙中映襯;秋意無邊,梧桐也已顯得蒼老。誰到北樓,誰感激風。”他在《宣州謝朓樓,送別校書舒雲》詩中也說:“秋雁寄萬裏於天,當我從這山莊面對它們,飲我的酒。大作家的骨頭都是妳的畫筆,在天院,我是從小在妳身邊長大的小謝。無不樂而思之,欲上青天抱明月。”

因為李白的詩文廣為傳誦,謝朓樓又被稱為“謝公樓”、“疊樓”。此後,周圍建起了“清夏”、“風”、“迎春”、“雙溪”等亭臺樓閣,如繁星拱月,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景觀。來這裏爬樓的人絡繹不絕,背詩的人難以計數。僅地方誌等收錄謝朓塔詩詞近200首,被譽為“獨家謝朓塔”。在謝朓樓建成後的日子裏,歷代都有修繕。但不幸的是,1937年秋,侵華日軍飛機被炸成壹片廢墟。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宣城人重新審視和評價歷史名人。謝朓建築不僅體現了深厚的人民感情,也體現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1987在宣州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上,18名NPC代表聯名建議重建謝朓樓;1990市長常務會議正式通過;1997年8月8日破土動工,“謝朓樓重建”成為現實,次年竣工。歷時壹年,耗資百萬,圓了宣城人多年的夢想。

謝朓樓位於敬亭山南麓的靈羊峰上。穿過林吟大街大約半小時,妳可以看到優雅的謝朓樓。爬上樓梯,登上端莊典雅、飛檐翹角、古色古香的謝朓樓,擡頭望去,水陽江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宛如千萬條晃動的綠帛;千年古塔開元塔,纖巧、典雅、傳神,為江南壹絕;滿眼高樓大廈,縱橫街道,綠草如茵,相得益彰,讓人心曠神怡,情緒飽滿。正如壹位作家所稱贊的,“謝朓風景壯麗,其窗大開。百裏風光在目,笑指山河霧。”雄偉的謝朓塔和令人難忘的謝公將成為宣城人民心中的永恒。

到了宋代,也是宣城在浮山北的河邊建了壹座“棲霞閣”。什麽是“棲霞閣”?據《宣城縣誌》(卷二十九)“後文者賞其風,得公池於東,累磚於西,建飛亭,列為‘棲霞’。”(宋·張敏《棲霞閣的故事》)相傳亭中嵌有其名句“於霞散入棲霞”中“棲霞”二字制成的匾額,取名“棲霞閣”。可惜這個亭子建成後,“變得越來越差了。”但北宋嘉佑庚子年間(公元1060年),“田草郎、石均瑤受縣令命,多居舊宅,毀底,棄危。這是壹個材料制造的工作,這有利於它的舊址。由於它對形勢的宏偉和宏偉的評估,在正確的時間與人壹起建立服務是合適的,不需要任何勞動,工匠也不會被落下。現在正是建新亭的好時候。”(《張松·閔·棲霞閣的故事》)田草郎和有識之士石修復了棲霞閣。這座亭子已經被修復得非常壯觀和宏偉。“山若極陡,則凜然;若隆重密,窗迎早許,朝霞絢爛;房檐清亮。”(宋·張敏《棲霞歌姬》)而且風景優美,已成為旅遊勝地。”赤鴻吐芳在檻前;玉樹背蔭。”(同上)“方池晚起,文極鑄,鯉魚共遊,畫輕警鷺上掃,築好遊息處,樓觀勝賞。”(《宣城縣誌·藝文誌》卷二十九)

棲霞閣的修建和後來的修復,只是給人們提供了壹個“休息”和“觀樓”的場所。當然,不止如此。是為了發揚清新優美的文風。據當時的宣城知府、《棲霞閣》作者張敏說:“八句因讀書而唱”。休聞,字南齊詩人;八股文指的是他寫的八股文。這首詩是南齊隆昌元年(公元494年)沈約任東陽知府來金華參觀玄昌樓時所作。沈約原來寫了八句:“臺上望圓月,園中春風將來……”。寫完這首詩,他意猶未盡,於是展開成八首,每句為題。這八首詩,無定句無定詞,共計1803字,是當時文壇的傑作。後人從唐代開始將“玄昌樓”改名為“八翼樓”。沈約的“八首詩”開辟了現代詩歌創作的新境界,為永明體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張敏舉出此《樓與詩》不足為信,又進壹步舉出郢人(歌者)在亭以之雅吟白平度的例子,說:“居,郢人白曾雪亭築於舊楚,亭號白平,渡名以之雅吟。(棲霞閣的故事)棲霞閣的建造是為了“采擷黃葉,雕琢印章,使其成為迷人的風景。“優美的語言和和諧的韻律使謝舒的詩體現了永明體的特點。再如他在宣城的許多詩,如“天知舟,雲樹辨河”(《宣城縣新臨浦橋》),“夏木化為簾,秋荷漸如蓋”(《回望後宅》),“魚起新作用,鳥散花落。“格非溢彩流丹後,河悠悠來不還。舊址重修,我要謝妳,丹青要倚雕柱。”寫詩就像去亭子裏看風景,開闊了眼界,開拓了新的風格。

謝舒的詩,伴隨著《棲霞閣》,不僅影響了唐代後來的詩人,而且影響深遠。唐代大詩人李白對謝勇神魂顛倒,壹生“俯首謝宣城”(《王慶詩話》)。沈約也對謝朓的五言詩印象很深,他稱贊說:“二百年來沒有這樣的詩了。”蕭炎稱帝後仍很欣賞謝朓的詩,說三天不讀,口氣不佳。雖然“棲霞閣”不復存在,但我們不能失去清新自然的詩風,不能失去勤政為民的工作作風。謝朓、“謝朓樓”、“棲霞閣”以及詩人的名句,對宣城人來說是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