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規模宏大的王家大院,現在保存完整的建築群有西大院、東大院、孝義祠等三部分,***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建築總面積達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築之精華。
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壹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整個大院只有壹個堡門,壹條主街。
其中,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西大院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壹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
堡墻外高8米,內高4米,厚2米多,用青磚砌築。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壹座磚雕影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壹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壹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
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壹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壹個很大的“王”字。
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壹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壹口。堡內***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7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壹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
在西大院,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壹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壹條較長的信道,信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後院的門。
王家大院,數經增建。西大院建成57年後,又修建了東大院,也就是高家崖。它始建於1796年至1811年,是壹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
這是王家十七世孫王汝聰和王汝成兄弟倆建成的本族最後壹座古堡。據說,在明清以前,此堡所占土地為靜升村中高家所有,且地名亦隨高家姓氏謂之高家崖,因此,後來雖被王家造堡征占,但舊地名依然在民間沿用下來。
東大院的造型,傳說是壹只正欲飛舞的“鳳”。仔細辨識,雖輪廓有些牽強,但也看得出幾分相似。堡內***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面積近20000平方米,是王氏家族現存宅院的精華,尤其在建築裝飾藝術上,被譽為“纖細繁密”之典範。
整個東大院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院因地布局,順勢而建,主要由3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西南部是大偏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
東大院的四面各開壹個堡門。東堡門位於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是主門,門樓三層,巨幅石雕匾額上寫著“寅賓”兩字,功力深厚意為東方之神敬導日出。門前大獅子頭大面寬,雄獅身佩綬帶,象征好事不斷,雌獅撫護幼獅,祝願子孫昌盛。
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裝飾雖沒有東門豪華氣派,但簡樸中含風韻,粗獷中有韻味。
北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門樓高大堅固,供護堡人員出入。
西堡門開在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可以溝通西大院。這樣四通八達,出入暢通,極為方便。
南堡門外是壹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裏後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墻,墻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
東大院主體建築是中部的兩座三進四合院,壹座是王汝聰的住宅區,另壹座是王汝成的住宅區。
王汝聰的住宅區也稱敦厚宅,大門位於東南角,是壹座高拔挺立的雞頭門樓。門面為單間,門樓的裝飾,以木雕和磚雕為主,木構件上雕有琴棋書畫和壹些瓶、鼎器、皿及花草之類,兩側墀頭、盤頭上的磚雕圖案分別為鳳戲牡丹和神話人物。
門前臺階之上的兩邊是壹對威武蹲踞的石獅子,為鎮宅之物。
同大門相映成趣的是壹塊鑲在墻壁上的大型石刻影壁。壁心是獅子滾繡球,背面是牡丹、荷花、菊、梅四季花卉,配以公雞、鴛鴦、鵪鶉、喜鵲,寓意為“功名富貴,鴛鴦貴子,安居樂業,喜上眉梢”。
從石雕影壁西折,便是敦厚宅的前院,這裏是主人的社交活動空間,按傳統風水“坎宅巽門”修建,南房和東西廂房是傭仆居住的,北房則是高級過廳。
在北房的過廳前走廊有壹幅浮雕,造型精細雅美。第壹層平面陽刻團花底紋,第二層是主體物,有佛手、荷葉、折扇貝葉等吉祥物,第三層是琴棋書畫等。
在這個三面檐廊的四合院裏,當數上屋會客廳裝飾講究。屋宇三間七架結構,明間大於次間,每間都裝有隔扇門窗,外有簾架,架心依次雕有“指日高升”“歲寒三友”“玉堂安居”木雕圖案。
廳前檐廊由雀替與額枋組成的三層高浮雕掛落,集吉祥花草、祥雲蟒龍、琴棋書畫、鐘鼎彜尊等藝術圖案為壹體。
敦厚宅的後院為王汝聰的生活區,具有私密性、隱蔽性。
從前院進入後院有兩個途徑,壹是出正廳後門,經過壹個狹窄的條帶小院進入;壹是從前院東側的小偏門出去,繞小巷北邊的另壹道門而入。
這後壹道門是“條帶小院”,它把前院和後院既隔離又連接在壹起,是壹個過渡性的空間。在此小院的南面是壹座兩廳壹院的三元書院。
三元書院又叫麗正書塾,是供少爺們讀書的地方,廳舍不大,樸實簡陋,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是壹處很適合讀書的僻靜所在。房子分南北兩廳,門枕石是老鼠拉葡萄,象征子孫興旺,蔓延不斷。
書房院後是壹座七門三院的廚院,也就是王家人用餐的地方。這裏有“內三外四”七道門。
那麽,為什麽會有七道門呢?這是說院內不同身份的人要走不同的門,而且在不同的餐廳吃飯,主人在後院樓上的高雅餐廳裏,高等傭人在中院,扛粗活的長工則是在三等院裏。
敦厚宅後院的正面是五間窯洞,這是長輩們居住的地方,東西廂樓壹層是兒孫居住的地方,二層是專為小姐設計的閨房。在正窯和廂窯間隔的東西兩側,是上繡樓的臺階。
主窯二層正窯是子喬閣,閣中供奉著太原王氏鼻祖王子喬的塑像。這種布局方式在清代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下,便於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使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
敦厚宅後院的裝飾和前院也基本相同,可以說是壹座藝術殿堂。窯腿子上的石雕,是博古圖案,分別有瓶、鼎、爵、尊,配以戟磬如意等民間雜寶,表示爵位高升,吉慶如意。
東西廂房石雕稍小,上刻琴棋書畫四季花卉,這裏的木石磚雕,造型雍容大方,莊重嚴整、古色古香。
柱頂石上繪有佛家八寶、道家八寶、民間八寶和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其中仙鶴表示長壽、四藝隱含儒雅、八仙示神仙降臨,萬事亨通。整個院落可以說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
東大院內的王汝成住宅區,也稱凝瑞居或府門院,此院落與敦厚宅的建築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只是在部分建築的形式上有所區別。
最明顯的差異是兩座住宅大門的設置截然不同。
因為王汝成的官做得比哥哥大,王汝聰官居五品,門樓看似高大,卻為單間;王汝成官高壹品,較之老大家,門樓雖低矮壹些,面闊三間,很有氣派。
再者,王汝聰的宅居顯得華麗張揚,王汝成的宅院則含蓄低調,但文化積澱豐富,甚有品位。
凝瑞居主體建築坐北向南,冬可敞南戶,夏可開北窗。此院是嚴格按照封建等級制度建造的,成中軸對稱型,大門三間兩廈,門前檐柱上雕飾有佛手、仙桃和石榴,象征著多福多壽多子。
在此宅院的正門外是座精美的單間雙柱木牌樓。牌樓為懸山屋面垂花梁架,梁柱面雕琢繁冗,帶有明顯的乾隆風格。牌樓上懸壹匾,上書“桂榮槐茂”。與牌樓相對的是凝瑞居的大門,門額上面有壹塊寫著“凝瑞”兩字的匾額。
門前的門枕石、上馬石、栓馬樁壹應俱全。柱子上的楹聯為:
仰雲漢府厚土東南西北遊目騁懷常中意;
沐煙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撫今追昔總生情。
院內布局,由於大門開間設置之原因,與敦厚宅前院所不同的是沒有南廳,但有兩個對稱敞亮的耳房,壹左壹右,與中間的府第門和儀門形成三間兩廈結構,加之整體裝飾連中有分,分連得體,看上去很有特色。
北面是高級客廳,高大雄偉、肅穆莊嚴,裝飾雖少、分量卻重。檐柱柱頭有彩繪“出將入相”,大有“侯門深似海”的感覺。
檐前柱頂石,須彌座造型上下分五個層次,分別雕以鹿、兔、羊、貓、鵪鶉、大猴背小猴,寓意平安高壽,增福進祿、輩輩封侯。
客廳正面柱上的楹聯為:
聽汾思波濤天下唯心路須靜;
望綿知崎嶇世上豈蜀道才難。
凝瑞府客廳。上方壹匾寫有“詩禮傳家”4個大字,寓意為:“讓儒家的經典和道德規範世代相傳”。
客廳的後面是雕刻精致的垂花門,上面雕飾有鳳凰牡丹、獅子滾繡球,門匾額上寫“天葩煥彩”,是歌頌主人似初綻花蕾,光彩四射,也是對垂花門及後院絢麗多彩的精雕細刻藝術的贊美。
凝瑞宅後院,是主人居住和活動的院子,分兩層,是下窯上房的結構。
正面窯房的兩柱上的楹聯為:
邀造化孝祖先飛鵬起鳳;
枕丘山面溪水臥虎藏龍。
窯門上方有壹“德高望重”的匾額,寓意屋內住著王家的長輩。
凝瑞宅後院的結構和敦厚宅後院大致相同,也是壹層為典型的窯洞住房,二層廂房為小姐繡樓。
這裏的正窯頂層是祭祖閣,閣內裝有神龕牌位和塑像,是專門供奉祖先陰靈的地方。
凝瑞宅後院沒有敦厚宅後院寬敞,正面窯洞比老大家少了兩孔,東西廂樓底層亦少了檐廊裝置。這是為什麽呢?
據說是因為弟弟不願意超越兄長的緣故。但凝瑞宅後院的雕刻卻比敦厚宅更加別具壹格。院內無論墻基石還是墻壁,無論窗欞還是掛落、柱礎石以及兩側繡樓臺階的石欄板等,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古人美輪美奐的雕刻藝術。
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分別築砌於正窯和廂窯基座上的10塊規格相同的墻基石,高1.6米、寬0.6米、厚0.3米,上面依次刻著五子奪魁、吳牛喘月、麒麟送子、飛馬報喜以及“二十四孝”中行傭供母、乳姑奉親等圖案。
這些雕刻造型生動逼真,線條自然流暢,人物神采奕奕,具有很強的立體效果,真可謂的石雕藝術中的上乘之作。
同時,從正窯到廂窯的窗欞上,還有顯露出其特藝術魅力的木雕,有“壹品清廉”“喜鵲登梅”“玉樹臨風”“杏林春宴”等數幅畫圖組成的窗戶小景,畫龍點睛,使後室之內有虛有實,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趣味橫生。
不過,在凝瑞宅眾多的雕刻藝術中,最為著名的還有養正書塾的石雕門框。
養正書塾在凝瑞居廚院的南側,是主人生活區和連接前後主院必經的中間小院。
東大院西南部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壹座是王汝聰兄弟倆***同所有的桂馨書院,另壹座是王家的花院“疊翠軒”。
桂馨書院為王家高級書齋,分前,中,後3個院,其建築特點與兩主院大相徑庭。
整座書院房屋低矮,陽光充足,院落雜錯,連環緊套。外觀極其平淡簡樸,毫不引人註目。然而,當走進簡陋的小門後,卻是另外壹番天地。
對稱的“映奎”月洞門和“探酉”月洞門,與門匾刻有“桂馨”兩字的正門鼎立呼應,前院十字花徑,東西溝通月洞門,南北連接廊亭與後院。
在這塊幽雅別致的小天地裏,南面廊亭下珍存著12塊雙面書法石刻,稱俗“石書”。上面的筆跡出自王家第十五世王夢鵬之手。
由前院到後院正屋,要經過三級臺階,寓有“連升三級”之意。
後院分上下兩院,由壹道女兒墻相隔,中央臺階兩邊緊貼隔墻的望柱為“輩輩封侯”雕刻,底座是淺浮雕“漁樵耕讀”四逸圖,為簡潔樸實的書院塗染了富有教化意味而傳神的壹筆。
在此書院西邊,便是花院“疊翠軒”,在此院落的西南角西堡門頂上有壹瞻月樓,洞門上有“雲橋”兩字。
挺拔俊秀的瞻月亭,鬥拱疊出、飛檐四挑,亭基是磚砌玉壁,臺階是石雕欄桿,是花院的主要景觀之壹。
穿過亭下的垂花門,門內有石雕垂帶踏跺,上面是月洞門,如同雲梯托著壹輪明月冉冉升起。
進月洞門內是壹個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裏面有三間小窯洞,這裏是花房和花窯。
在正窯與廂房之間,有東西兩個磚券小洞門,東洞門平直通向桂馨書院的後院,西洞門比東洞門高出兩級臺階,裏面隱藏著壹個不大的精舍小院,如果稍不留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據說,花院和精舍小院過去常年陳設著四季花卉,專供家人茶余飯後賞玩消遣,尤其是僻靜幽深、藏而不露的精舍,還是主人怡心養神和著書立說的最佳地方。
此外,在花院大門旁的屋內有壹個地窖,明為花窖,實為暗道,是用來防禦不測的。壹旦堡內被兵燹或歹人圍定,便可由此逃走,避過劫難,化險為夷。
在東大院內,除了中間的兩座主院和西南部的大偏院,東大院主院正北的後院還有壹座由壹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4個小院的護堡院。
整個東大院和西大院東西對峙,壹橋相連,其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
再加上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具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國內目前不可多見的傳統民居建築。
在位於東大院和西大院之南,與兩座城堡建築呈品字形排列的是王家大院的孝義祠,也稱王氏宗祠或王家祠堂。
孝義祠包括孝義坊和孝義祠兩部分,是為鄉舉孝義王夢鵬而建。
據說,王家當年有牌坊15座,僅有孝義坊保留下來,始建於1786年。
這座青石牌坊是孝義祠較有氣勢的建築。高大的三間四柱牌坊,前後***有10只石獅抱鼓,呈俯臥狀,很有氣勢。
孝義祠建於1796年,分上下兩層,總面積428平方米,樓上為祭祖堂、戲臺,樓下陳列王家宗祠、墳塋模型以及記載王夢鵬壹生善行的立體雕塑,藝術價值極高。
由於王家的老祖宗王實是靠賣豆腐發家的,為此,在王家大院裏,王實用過的賣豆腐的扁擔壹直作為王家的寶貝,被放在王家的祠堂內。而且在王家的西大院內,還保留有醋坊和豆腐坊。
王家祠堂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已有數萬名海外王氏後裔相繼到此觀光並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中的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