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虛實相生的詩句 1.那些詩句可以體現虛實相生
虛實結合這壹創造意境的藝術手法,在詩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運用,收到了以少見多,以小見大,化虛為實,化實為虛的意境美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詩:“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 寒。何日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妙就妙在詩人不寫戰亂中自己如何思鄉,而說家人怎樣想念自己。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
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麗於具體 的形象(對月懷人)畫面上,令讀者馳騁想象於虛實之間,從詩人對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對丈夫思之切。再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憂端齊終南,洞不可 掇。”
把無形無象心理之“憂”,進行感情物化,說自己的憂愁堆積如同終南山壹樣高,像無邊的茫茫大水那樣無法收拾,化虛為實。“寫壹代之事”的巨構《北 征》:“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綴才過膝……”這裏,詩人沒有寫戰亂帶來的災難,沒有寫自己的深悲,只寫愛子的 饑色,寫他們啼哭、垢膩等戰亂的災難,詩人內心的悲痛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這兩句詩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兩句詩將截然不同的兩個畫面 擺到壹塊,不僅互相映襯頓增魅力,而且從字面上呈現出第三個畫面的意義:朱門內外僅壹墻之隔,卻是如此不同的兩個世界,這是壹個不合理的社會!這裏,形象 的直接性提供了聯想的線索,發人深思:荒野上那凍死的窮人的骸骨,是“朱門”敲骨吸髓的剝削所致;朱門的酒池肉林,是“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制度所造成 的。
這些情理,在作品裏並沒有從字面上說出來,但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審美感受去補充和豐富詩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杜集中這類剔骨析肌地洞穿社 會病根的詩句還有:“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驅豎子摘倉耳》);“甲第紛紛厭梁肉”(《壯遊》);“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麗人 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見杜甫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
這不是詩人對現實簡單的感受和反應,而是詩人取境的審美把握中感情濃縮的表現,是融合真、善的審美評價。可見對社會的本質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學價值也就越大。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杜甫的名詩《春望》,創造了壹個獨特的境界,自成意境。詩中寫景、抒情結合得很完美,真 正是情景交融。
但是,詩裏出現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還有事和人。寫景、狀物、敘事、繪人,各種因素綜合為壹個獨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達詩人的思想和感情。
在這由景、物、事、人等結合而成的“境”,和詩人所要表達之“意”,完美地融為渾然整體。蘊含著詩人對於國破家亡無限悲痛憂怨之情、憂國思家之意。
有限之 境,無窮之意,完美結合,融合無垠,這就成了意境。前人曾雲:“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舉出的典型例證就是這首《春望》。
“‘山河在 ’,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山河在”……則時可知矣〕見司馬光《續詩話》。”詩人的不盡之意,正是在這有限之境表現出來,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後才能得之。
而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善於在自己的詩篇中以虛實相生的手法創造壹種獨特的境界。我們僅以他的壹首小詩為例,看詩人是怎樣通過二十八個字也有虛有實,以實帶虛、以虛喻實創造意境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是李白天寶十四載(公元775年)遊覽安徽涇縣桃花潭後臨別贈友之作。當詩人登舟欲行 之際,“忽聞岸上踏歌聲”。
妙就妙在未見其人而先聞其聲,以歌聲代人,以虛寓實,而虛實相生。詩人輕舟待發,而送行者踏歌相送(壹邊唱,壹邊用腳頓地打拍 子),“忽聞”表明這踏歌相送對詩人來說實出意外,而就詩來說,也是絕巧的意外之筆,使詩承首句鋪敘之後陡起壹筆。
不僅使此景、此歌、此情猶如耳目,其人 物情狀呼之欲出,豐富了詩境的視聽(時空)感,並顯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沒有以虛寓實是難以臻此妙境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非壹般淺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倫那種誠摯、樸素之情 來,是遠遠“不及”的,而汪倫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詩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虛),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馳騁。汪倫情意之深,豁然於人眼目之中,讓人回味良 久。
後二句這種觸物感興、即興象征以豐富詩的意蘊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寫的意中情,然而卻是非扛鼎之筆所難以道出。李白詩之不同凡響,就在於他 那“妙境只在壹轉換間〔妙境只在壹轉換間〕見沈德潛《唐詩別裁》,而“不及”二字是其關鍵。
這種托物即興,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誼(虛)為具象的形象(實),將難以丈量的無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較度量,這壹“轉換”使詩別開生面,空靈有趣,余味涵包,新穎警人。全詩僅二十八字,卻首以“忽聞”為壹波折,使。
2.哪些詩是虛實相生的
查看文章 中國古典詩詞虛實相生的取境美2007年07月28日 星期六 03:51 P.M.選自《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虛實結合這壹創造意境的藝術手法,在詩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運用,收到了以少見多,以小見大,化虛為實,化實為虛的意境美的效果。杜甫的《月夜》詩:“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 寒。
何日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妙就妙在詩人不寫戰亂中自己如何思鄉,而說家人怎樣想念自己。
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麗於具體 的形象(對月懷人)畫面上,令讀者馳騁想象於虛實之間,從詩人對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對丈夫思之切。
再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憂端齊終南,洞不可 掇。”把無形無象心理之“憂”,進行感情物化,說自己的憂愁堆積如同終南山壹樣高,像無邊的茫茫大水那樣無法收拾,化虛為實。
“寫壹代之事”的巨構《北 征》:“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床前兩小女,補綴才過膝……”這裏,詩人沒有寫戰亂帶來的災難,沒有寫自己的深悲,只寫愛子的 饑色,寫他們啼哭、垢膩等戰亂的災難,詩人內心的悲痛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這兩句詩是人們非常熟悉的。
兩句詩將截然不同的兩個畫面 擺到壹塊,不僅互相映襯頓增魅力,而且從字面上呈現出第三個畫面的意義:朱門內外僅壹墻之隔,卻是如此不同的兩個世界,這是壹個不合理的社會!這裏,形象 的直接性提供了聯想的線索,發人深思:荒野上那凍死的窮人的骸骨,是“朱門”敲骨吸髓的剝削所致;朱門的酒池肉林,是“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制度所造成 的。這些情理,在作品裏並沒有從字面上說出來,但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審美感受去補充和豐富詩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
杜集中這類剔骨析肌地洞穿社 會病根的詩句還有:“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驅豎子摘倉耳》);“甲第紛紛厭梁肉”(《壯遊》);“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麗人 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見杜甫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這不是詩人對現實簡單的感受和反應,而是詩人取境的審美把握中感情濃縮的表現,是融合真、善的審美評價。
可見對社會的本質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學價值也就越大。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杜甫的名詩《春望》,創造了壹個獨特的境界,自成意境。
詩中寫景、抒情結合得很完美,真 正是情景交融。但是,詩裏出現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還有事和人。
寫景、狀物、敘事、繪人,各種因素綜合為壹個獨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達詩人的思想和感情。 在這由景、物、事、人等結合而成的“境”,和詩人所要表達之“意”,完美地融為渾然整體。
蘊含著詩人對於國破家亡無限悲痛憂怨之情、憂國思家之意。有限之 境,無窮之意,完美結合,融合無垠,這就成了意境。
前人曾雲:“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舉出的典型例證就是這首《春望》。“‘山河在 ’,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山河在”……則時可知矣〕見司馬光《續詩話》。”
詩人的不盡之意,正是在這有限之境表現出來,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後才能得之。而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善於在自己的詩篇中以虛實相生的手法創造壹種獨特的境界。
我們僅以他的壹首小詩為例,看詩人是怎樣通過二十八個字也有虛有實,以實帶虛、以虛喻實創造意境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是李白天寶十四載(公元775年)遊覽安徽涇縣桃花潭後臨別贈友之作。
當詩人登舟欲行 之際,“忽聞岸上踏歌聲”。妙就妙在未見其人而先聞其聲,以歌聲代人,以虛寓實,而虛實相生。
詩人輕舟待發,而送行者踏歌相送(壹邊唱,壹邊用腳頓地打拍 子),“忽聞”表明這踏歌相送對詩人來說實出意外,而就詩來說,也是絕巧的意外之筆,使詩承首句鋪敘之後陡起壹筆。不僅使此景、此歌、此情猶如耳目,其人 物情狀呼之欲出,豐富了詩境的視聽(時空)感,並顯出情感心曲的回流。
沒有以虛寓實是難以臻此妙境的。“桃花潭水深千尺”非壹般淺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倫那種誠摯、樸素之情 來,是遠遠“不及”的,而汪倫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詩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虛),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馳騁。
汪倫情意之深,豁然於人眼目之中,讓人回味良 久。後二句這種觸物感興、即興象征以豐富詩的意蘊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寫的意中情,然而卻是非扛鼎之筆所難以道出。
李白詩之不同凡響,就在於他 那“妙境只在壹轉換間〔妙境只在壹轉換間〕見沈德潛《唐詩別裁》,而“不及”二字是其關鍵。這種托物即興,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誼(虛)為具象的形象(實),將難以丈量的無形情愫借用“眼前景”。
3.那些詩是虛實相生的
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裏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與實是相輔相成的,“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幾種關系:
1、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之景為虛。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眼前之景,這壹句詩被很多詩歌評論家譽為送別詩中“最富包孕”的時刻,情深的最高境界是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而另壹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在臨別前揣測別後的情形:“楊柳岸曉風殘月”,其中的每壹意象(“楊柳”、“曉風”、“殘月”)無不與離別傷感相關,在淒淒的早風裏黯然神傷的柳枝似乎在訴說離別的婉傷,壹彎缺月更像在昭示離別的淒苦。眼前之景與想象之景結合起來豐富了詩歌的意境。
2、景物為實,情感為虛。詩人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將這種虛表現出來,就得化情思為景物、化虛為實。而讀者則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這也是詩歌鑒賞的壹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識象,由象悟道。這壹手法多用於“寓情於景”的詩歌,如楊萬裏的《初入淮河四絕句》,詩的前兩句“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後兩句“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壹、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渴望。
3、形象為實,抽象為虛。上面談到的景物和情思的關系,也是形象與抽象的關系,但抽象的東西不只有情感,壹切難寫之景、之事均為抽象。如賀鑄的《青玉案》中的“試問閑愁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句中“愁”是抽象的事物,說不清道不明,但是把“愁”比作“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便活畫出了的“廣闊、稠密和綿長”,真乃神來之筆。
4、有限為實,無限為虛。無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創造出來的。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這乃是作詩功夫之至。“不盡之意”則為無限。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二)》以景結情:“高高秋月照長城”,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之後,忽然出現壹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更加深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此時征戍者內心是濃濃的鄉思,還是渴望建功立業?是對現實的憂慮,還是對祖國河山深沈的愛呢?不得而知,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5、側面為實,正面為虛。書法上講究疏密,園林上講究掩映。處處實則板滯,處處虛在空無。側面描寫就能化實為虛,往往虛寫想要表現的實的東西,從而造成含蓄蘊藉的效果,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白居易有壹首《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人表現雪大之實,並非親眼所見,處處從虛處落筆,尤其是末句寫聲,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月夜》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
《北 征》
《壯遊》
《驅豎子摘倉耳》
《麗人 行》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等等
4.動靜結合
1、秋雨如同滿天發亮的珍珠,飄飄揚揚地揮灑著。
2、雨水灑下來,各種花草的葉子上都凝結著壹顆顆晶瑩的水珠。
3、風追著雨,雨趕著風,風和雨聯合起來追趕著天上的烏雲,整個天地都處在雨水之中。
4、大雨瘋狂地從天而降,黑沈沈的天就像要崩塌下來。
5、秋雨如煙如霧,無聲地飄灑在那空地上的瓦礫堆裏、枯枝敗葉上,淋濕了地,淋濕了房,淋濕了樹。
6、雨點連在壹起像壹張大網,掛在我的眼前。
7、傾盆大雨下個不停,從房檐上流下來的雨水在街道上匯集成壹條條小溪。
8、如絲的小雨從空中降落,雨點是那樣小,雨簾是那樣密,給群山披上蟬翼般的白紗。
9、雨,像天庭飄下來的千萬條銀絲。
5.古詩詞中“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
原發布者:kisslovelace
“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虛實相生”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也是詩詞重要的表現手法。詩詞中的“虛”,是指作者通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擬出來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23766的,眼前看不見、摸不著而又從字裏行間能體味出空靈境界中的虛象、虛物、虛景、虛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詩詞中的“實”,是指作者描寫客觀世界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實象、實物、實景、實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實相生在詩詞中的運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方式,虛實相生運用的好,可以使作品結構更為緊湊,形象更加鮮明。“虛實相生”是國畫的傳統技法,因為這種技法運用的好,常常傳達出淡遠的神韻。但是“虛實相生”也是古詩詞的重要表現手法。詩詞中的“虛”,指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擬出的,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在字裏行間體味出那些虛像和空靈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實”,是指詩人描寫的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與實往往是相對的,虛實相生可以使作品結構更為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壹、景為實、情為虛的虛實相生壹首好的詩詞自然是情景交融的,情景交融自然也就到達了虛實相生。詩詞中“實”之描寫,緣於生活的寫實。人世滄桑,千古話別,江山更替,憂國傷時,壯誌未酬,仕途坎坷……多少真情流筆端,萬千思緒積心頭,以“真”之描寫,“實”之描摹,營造了壹個真實的社會現實、壹個真實的話別場景、壹個真實的“烏衣巷口”……詩詞中“虛”之描寫,緣於
6.虛實結合 虛實相生 虛實相對 這些提法,下面的詩詞適合哪壹個
1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虛實相生)
2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虛實結合)
3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虛實相生)
4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虛實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