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2.蘇軾的關於有變化詩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
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3.關於改變的古詩詞有哪些1、《郡廳有樹,晚榮早雕,人不識名,因題其上》
唐:白居易
潯陽郡廳後,有樹不知名。
秋先梧桐落,春後桃李榮。
五月始萌動,八月已雕零。
左右皆松桂,四時郁青青。
豈量雨露恩,沾濡不均平。
榮枯各有分,天地本無情。
顧我亦相類,早衰向晚成。
形骸少多病,三十不豐盈。
毛鬢早改變,四十白髭生。
誰教兩蕭索,相對此江城?
2、《白發》
唐:白居易
雪發隨梳落,霜毛繞鬢垂。
加添老氣味,改變舊容儀。
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
最憎明鏡裏,黑白半頭時。
3、《賀聖朝·白露點》
宋:無名氏
白露點,曉星明滅,秋風落葉。故址頹垣,冷煙衰草,
前朝宮闕。
長安道上行客,依舊利深名切。改變容顏,消磨今古,
隴頭殘月。
4、《萬年春·秦川勝景果非常》
元:馬鈺
秦川勝景果非常。最好終南珍藏鄉。竹徑梅溪生秀氣,鳳巢龍窟吐祥光。雲庵處處成雲集,道友多多論道長。劉蔣村名今改變,人人傳說會仙。
5、《偈頌七十六首》
宋: 釋師觀
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惟壹堅密身,壹切塵中現。
4.關於改變的古詩詞1. 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唐·李白《贈韋侍禦黃裳》
2. 能使萬物榮,不能變羈愁。——唐·元結《系樂府》
3. 委質在忠信,苦心無變渝。——唐·皎然《答黎士曹黎生前適越後之楚》
4. 歲月催行旅,恩榮變苦辛。——唐·杜審言《送高郎中北使》
5. 玉色深不變,井水撓不移。——唐·元稹《酬別致用》
6. 合雜分萬變,忽若風中塵。——唐·元稹《和樂天贈樊著作》
7. 白日橫空星宿見,壹夫心醉萬物變。——唐·元稹《有酒》
8. 雖千變與萬化,委壹順以貫之。——唐·白居易《無可奈何歌》
9. 桃實千年非易待,桑田壹變已難尋。——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
10. 桑田改變依然在,永作人間出世人。——唐·呂巖《七言》
11. 風煙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唐·徐鉉《九日落星山登高》
12. 新詩綺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宋·蘇軾《登州海市》
13. 不分清霜入小園,故將詩律變寒暄。——宋·蘇軾《和述古冬日牡丹》
5.關於改變的古詩詞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
——唐·李白《贈韋侍禦黃裳》能使萬物榮,不能變羈愁。——唐·元結《系樂府》委質在忠信,苦心無變渝。
——唐·皎然《答黎士曹黎生前適越後之楚》歲月催行旅,恩榮變苦辛。——唐·杜審言《送高郎中北使》玉色深不變,井水撓不移。
——唐·元稹《酬別致用》合雜分萬變,忽若風中塵。——唐·元稹《和樂天贈樊著作》白日橫空星宿見,壹夫心醉萬物變。
——唐·元稹《有酒》雖千變與萬化,委壹順以貫之。——唐·白居易《無可奈何歌》桃實千年非易待,桑田壹變已難尋。
——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桑田改變依然在,永作人間出世人。——唐·呂巖《七言》風煙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
——唐·徐鉉《九日落星山登高》新詩綺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宋·蘇軾《登州海市》不分清霜入小園,故將詩律變寒暄。
——宋·蘇軾《和述古冬日牡丹》。
6.蘇軾的詩在烏臺詩案前後的變化在題材上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
蘇東坡,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過去生活的態度,壹向是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在杭州,在壹首給孔文仲的詩裏,他流露出對聲勢煊赫的官場的蔑視:“我本麋鹿性,諒非優轅姿。”
不僅如此,他還替監獄裏的犯人呻吟,替無衣無食的老人幽咽。他寫農村田園情趣時,他起的題目卻是《吳中田婦嘆》:“汗流肩赤栽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賣牛納稅拆屋炊,膚淺不及明年饑”;他在歌詠“春入深山處處花”時也寫農民的食糧,農民吃的竹筍沒有鹹味,只因“爾來三月食無鹽”,直指朝廷的專賣壟斷;他寫被征調的人民挖通運河以通鹽船,他的筆觸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他指責積貧積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堯舜”,渴望有朝壹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輕狂:“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然而,“世事壹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東坡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夢後的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壹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在下棋時,他體悟到:“著時自有輸贏,著了並無壹物”。在幽林靜山之間,他豁然開朗:“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耐客思家”。他不再執著於“奮力有當時誌世”而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所以當蘇軾遨遊赤壁之時,面對“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的感嘆,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他飄然獨立,只願做壹只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在文化上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渴望在仕宦之路上獲得成功,即使有“歸去”之心,也是“欲回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
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註百姓疾苦:“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平生五千卷,壹字不救饑”;他渴望在沙場上壹展雄威,“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尤其在密州徐州時,其銳意進取、濟世報國的入世精神始終十分強勁。蘇軾在其政論文章中就曾壹再闡發《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壹日赫然奮其剛健之威”,能動於改革,為變法搖旗吶喊 。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認識到自己和朝廷權貴們已經是“肝膽非壹家”。
所謂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對他來說已經是 “鶴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勞神費力,再沒有什麽“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誌,“窮猿已投林,疲馬初解鞍”。對那個壹生仕宦起伏顛簸的蘇東坡而言,他從心底發出最最真實的慨嘆“惆悵東南壹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當太後允其在太湖邊居住的時候,他大喜:“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他終於可以乘壹扁舟來往,“神遊八極萬緣虛”了。
久旱逢甘露,蘇東坡和農人完全壹樣快活而滿足,他寫詩道:“沛然揚揚三尺雨,造化無心恍難測。老夫作罷得甘寢,臥聽墻東人響屐。
腐儒奮糲支百年.力耕不受眾目憐。會當作溏徑千步,橫斷西北遮山泉。
四鄰相率助舉杵,人人知我囊無錢。” 在風格上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壹瀉千裏;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拭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拭全部詞作的十分之壹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有詞如“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樽前”鋒芒畢露;壹首《江城子 密州出獵》決不可“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板”來悠然而唱,而必須要“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占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
而後期的壹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遊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
而這壹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雖然也有“人間如夢,壹樽還酹江月”的大悲嘆,但更多的卻是“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壹點微酸已著枝”的小惻隱,他逃離了仕途官場的蠅營狗茍,開始靜觀自然:“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他越來越覺得文字難以承載內心之痛:“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他將自然與人化而為壹:“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
7.總結壹下蘇軾的詩詞風格的變化,以及相對應的蘇軾人生中的大事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壹瀉千裏;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壹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占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
而後期的壹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遊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
而這壹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裏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
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壹、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二、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三、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壹種繼承和發展。人生大事: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壹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壹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壹”,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朝野舊雨雕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
這樣做的壹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壹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從此,蘇軾終其壹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
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壹禍事。
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壹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壹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於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壹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
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所謂“王黨”不過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
蘇軾在杭州修了壹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壹道,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今安徽阜陽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