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花山的簡介

花山的簡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張店近郊的花山算得上是中心城區的壹座名山了。至今,花山作為民間信仰的神山還附會著許多美麗的傳說。這些傳說因襲日久,使花山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愈加鮮活起來。

傳說當年二郎神挑山趕太陽,在花山所在處打了九十九鞭,留下了九十九道溝,二郎神又打了壹鞭,剛好壹百。孰不知,臨走時長袍拖在地上又形成了壹道溝,加到壹起正好壹百零壹條。這個掌故其實正是借助神話傳說對花山地貌的形象概括。今天,站在花山山頂往下看,視野中被植被覆蓋的山體沿著條條溝壑,延伸開去,正如壹朵盛開的花朵,花山之名由此而來。

神話傳說之外,這座海拔僅183米的花山,還承載著不少的人文履痕。早在元朝大德年間(1297年)花山之山就建有玉皇宮、王母臺、碧霞祠等廟宇。自明朝至清朝,在花山北麓的解莊村,又增建了玉皇閣、無極殿、李三姑殿、百子殿等,數百年間,花山壹直是民間香火極盛的地方。 花山的香火和人氣成就了此地的文化傳承,在花山的王母臺東側,古有“花山書院”。據載是齊人萬章的讀書之處。明代中葉,王母臺改為“忠孝臺”,山下喬莊村進士張進在此創辦太學,四方應試學子慕名前來聽課,人流往來如織,壹時間花山成為文脈厚重的所在。山上的王母臺邊有王母池,池下有“壹畝石”,這方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巨石,足有壹畝多的面積。清代順治年間,新城縣舉人王士譽留有《詠壹畝石》的詩句:“東南有石丈,其立如其臥,蛟虬起中窟,吸乳成寶唾;石引乳花長,乳泄石窟破,白雲護以衣,萬壑爭趨和。時枯不苦潤,寒月光翻坐;壹沼自泓然,江河配其大;不識秋月骨,突兀奇無那。”在花山西麓的“壹畝石”旁,還有“置硯泉”,是舊時文人在此匯聚的地方。舊《新城縣誌》記載:清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二年(公元1783—1787)間,新城時任“邑令劉大紳嘗與名士吟詩於此,有‘壹畝石邊置硯多’”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