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日本的和歌、俳句跟中國的古詩有什麽不同

日本的和歌、俳句跟中國的古詩有什麽不同

不同

與中國詩歌比較而言,和歌與俳句大致相當於中國的近體詩或詞曲,即和歌(主要是短歌)與俳句都具備自己的形式規則 “音數律”。

由於屬於阿爾泰語系的“粘著語”日語與屬於漢藏語系的“孤立語”漢語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所以和歌、俳句的音數律不像中國的詩詞格律規定的那般煩瑣和苛刻,但在音節數量的限制上也很嚴格,亦即短歌必須遵守“五七五七七”音的規矩,俳句則不能違反“五七五”音的準繩。

從本質上講,俳句其實就是短歌的壹種裂變,即把短歌“57577”音的前三句“575”音剝離出來,賦以獨立詩型的意義。所以著眼於音數律,短歌又被稱之為“三十壹文字”,俳句則又被稱之為“十七文字”。

2.和歌、俳句、古詩定義

和歌起源於口耳相傳的遠古時代,記紀歌謠中保存著它們的孑遺,只是在形式上尚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待到“萬葉集”時代,和歌以短歌為中心,包括長歌、旋頭歌、片歌等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來。

俳句,是日本的壹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壹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俳句是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這種詩歌形式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同時在日本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擴展資料:

日本官方說法是,俳句的原型是中國古代漢詩中的絕句。日本中古的時候將中國漢詩的樂府詩發展為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壹音。後因多人合詠和歌,出現了長短連歌。而俳句起源於連歌,為連歌的發句,為三句十七音。連歌的脅句,為二句十四音。加起來正好是三十壹音。而中國古人有壹說法,把絕句看成是律詩的壹半,即所謂“絕者,截也”。古代日本詩人大半都能做中國漢詩,並對此非常喜愛,所以,俳句的形成影響之壹,有可能是日本人從絕句和律詩的關系上得到了啟發。

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俳句的妙處,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綺景,與詩人的玄思夢幻對應起來,造成壹種幽情單緒,壹種獨在的禪味,從剎那間而定格永久。而這種禪寂,在中國的詩歌裏也屢有體現。比如王維的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壹悟寂為樂,此生間有余”(《飯覆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詩人,大部分能寫漢詩。也有很多把中國的漢詩俳句化。比如芭蕉的壹句:“長夏草木深,武士留夢痕”便是引杜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