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王維折柳贈行人的詩句

王維折柳贈行人的詩句

1. 關於王維折柳送別的詩句

關於王維折柳送別的詩句 1.有關折柳送別的詩句

隋無名氏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楊柳岸,曉風殘月!

楊柳絲絲拂面。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壹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長安新柳

唐陳光

九陌雲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

色淺微含露,絲輕未惹塵。壹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

臨川見新柳

唐崔櫓

不見江頭三四日,橋邊楊柳老金絲。

岸南岸北往來渡,帶雨帶煙深淺枝。

何處故鄉牽夢想,兩回他國見榮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殺遠人人不知。

唐崔櫓

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饑。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題柳

唐狄煥

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余籠灞岸,煙暝夾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麽。

新柳

唐杜牧

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

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幾處傷心懷遠路,壹枝和雨送行塵。

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柳絕句

唐杜牧

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

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

唐方幹

搖曳惹風吹,臨堤軟勝絲。態濃誰為識,力弱自難持。

學舞枝翻袖,呈妝葉展眉。如何壹攀折,懷友又題詩。

2.關於折柳送別的詩句

折柳送別”的文化內涵壹、“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壹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壹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裏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

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

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

蘇軾有《楊花詞》)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壹絲柳、壹寸柔情。”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別”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

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折柳”詩詞中,還有壹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飲於蓮花樓,唱了壹首詞,末壹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

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壹個多月。後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

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壹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裏,回家後被妻子發現。

李只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

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壹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折柳”之緣由分別時為什麽要折柳相送呢?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壹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別作為壹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壹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

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壹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

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後,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壹切順遂。這壹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

理由有三:壹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後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壹,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壹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楊柳春”改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為不妥。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三、“折柳”之樂曲“折柳送別”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壹起,來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與之相關的樂曲有這樣三首:壹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壹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折柳”,都應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三疊》。

其實原來並不是壹首歌曲,只是王維寫的壹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後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作送別曲,並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這在唐朝是壹首非常流行的送別曲。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

3.折柳送別的詩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壹絲柳、壹寸柔情。”

劉禹錫《楊柳枝詞》:“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4.關於折柳送別的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元稹《離思五首·其四》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高適《別董大二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蘇軾《和董傳留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杜甫《春望》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 元稹《離思五首·其四》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 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壹》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李白《渡荊門送別》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 呂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 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 高適《別董大二首》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維《渭城曲 》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 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 王維《送梓州李使君》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 王觀《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 李白《渡荊門送別》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 李白《送友人》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 王維《送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壹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 蘇武《留別妻》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李白《送友人》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 李商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壹座盡》。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 張泌《寄人》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娉娉褭褭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 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 李白《渡荊門送別》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 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 李白《送友人》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真個別離難,不似相逢好。

—— 晏幾道《生查子·關山魂夢長》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 唐婉《釵頭鳳·世情薄》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

—— 元好問《鷓鴣天·候館燈昏雨送涼》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 許渾《謝亭送別》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 王令《送春》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 王觀《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5.求”折柳送別”的詩句啊

折柳送別”的文化內涵 壹、“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壹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壹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裏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

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

如: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

蘇軾有《楊花詞》) 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壹絲柳、壹寸柔情。” 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別”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

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 “折柳”詩詞中,還有壹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飲於蓮花樓,唱了壹首詞,末壹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

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壹個多月。後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

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壹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裏,回家後被妻子發現。

李只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

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 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壹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折柳”之緣由 分別時為什麽要折柳相送呢? 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壹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別作為壹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壹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

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壹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

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後,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壹切順遂。這壹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

理由有三:壹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後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壹,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壹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楊柳春”改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為不妥。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 三、“折柳”之樂曲 “折柳送別”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壹起,來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與之相關的樂曲有這樣三首: 壹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壹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折柳”,都應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三疊》。

其實原來並不是壹首歌曲,只是王維寫的壹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後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作送別曲,並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這在唐朝是壹首非常流行的送別曲。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

6.關於折柳送別的古詩句

折柳送別這其中的楊柳是代指兩種事物。壹種就是真正的塞外楊柳樹,還有壹種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邊關將士思鄉的心態。

折柳壹詞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壹中。

後人用折柳隱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之情的,“折柳”壹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劉禹錫《楊柳枝詞》:“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