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野望詩句的賞析 1.王績的古詩 野望的鑒賞和賞析
王績●野望
王績●野望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
帶幾分仿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臯是水邊地。
東臯,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壹個地方。他歸隱後常
遊北山、東臯,自號“東臯子”。“徙倚”是徘徊的
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
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
現了百無聊賴的仿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
望,到處是壹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
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
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
四句詩宛如壹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
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
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
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麽
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
朝的宋、齊、梁、陳壹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
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
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
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壹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
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
《野望》便有這樣壹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
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
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
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壹種重要的詩
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
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壹個勇於嘗
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
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壹反復,詩的意思
更深化了壹層。這正符合律詩的壹種基本章法。
2.關於《野望》(王績)壹些賞析
野望
王績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馬~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答案:
1、日暮時分,站於東臯極目遠望,視野十分開闊。秋的手掌撫過每壹株樹木,黃葉紛飛,層林盡染。落日西沈,紅霞映天,余暉鋪灑在每壹座山頭上,天地被渲染得壹派靜穆和安詳。
放牧的人趕著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獵的人牽著馬,馬上馱著獵物也回去了。
描寫手法:白描的手法寫景物,自然樸實;
(景與人)動靜結合,活現壹幅濃濃的秋暮晚歸圖。
(關於“采薇”,妳得知道:
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薇,是壹種植物
關於王績,妳得知道:
王績壹生郁郁不得誌,曾三仕三隱。以琴酒詩歌自娛。)
2.“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通過追懷古代的賢人伯夷和叔齊,認為只有他們是和“我”同類的。
表達了詩人帶著不滿於社會黑暗,不願意墮身委服於現實名利之心退隱山林,然世人無有同自已誌同道合的,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和苦悶惆悵之情。
3.古詩野望的賞析文子300字
秋天的傍晚時分,詩人站在廣闊的平野中遙望遠方,看到的是壹片濃郁的秋色:大樹披上了金黃的葉子,小山穿上了光彩流離的余暉,放牧的人們趕著牛群回家,獵馬也都帶著鳥獸歸來,可是作者卻在蕭瑟恬靜的景色總感受到孤獨抑郁,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臯是水邊地。
東臯,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壹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臯,自號“東臯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仿徨心情。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壹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
這四句詩宛如壹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4.杜甫詩 野望賞析
1,敘述。2,這首詩作於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維、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縣壹帶),此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南浦,南郊外水濱。清江,錦江。萬裏橋,在成都城南。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家國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杜甫四弟:穎、觀、豐、占。只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時“壹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壹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壹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沈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沈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裏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裏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郁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壹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5.野望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仿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仰郁的心情.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臯是水邊地。東臯,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壹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臯,自號“東臯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仿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壹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壹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麽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壹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壹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壹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壹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壹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壹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壹層。這正符合律詩的壹種基本章法。
6.《野望》全詩和解釋
野望唐代:王績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譯文: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臯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願而歸。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擴展資料:
首聯,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們先來看壹下這幅圖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壹人登上東臯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心裏默默念著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臯”點明地點,“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態,復雜抑郁。這兩句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卻把作者的心緒交代的壹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頷聯,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壹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壹幅秋之晚景圖。
壹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壹種荒涼落暮之感。
頸聯,寫傍晚時分人的活動,從反面反襯詩人的郁悶孤單的心境。詩人給我們描繪了壹幅鄉野之人放牧歸來的動態場景。
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歡快的趕著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多麽安逸的場景,多麽令人陶醉的畫面啊。但是這些熱鬧是他們的,詩人什麽也沒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聯,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詩人從美好而熱鬧的場景中回過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壹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心緒。
詩人身邊沒有壹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沒有人能夠分擔這份寂寥,只好拉來已經遠去的伯夷、叔齊了。詩人唱著《采薇》之歌,抒發自己隱逸山林之誌。
百度百科-野望。
7.《野望》詩中的重點句是哪句話
(唐)王績《野望》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是壹首描寫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於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郁苦悶的心情,同齊梁以來綺靡浮艷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壹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壹.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臯”,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臯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臯之意,故而自號“東臯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臯之上,舉目四望,壹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壹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並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余暉,這是多麽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接著,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敘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著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註進壹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於壹靜壹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壹幅絕妙的藝術畫卷.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麽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閑適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有人評曰:“讀《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壹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仿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辟先路. (我覺得這篇賞析不錯,應該能解決妳的問題.這首詩的重點句應該是尾聯.)。
8.關於《野望》(王績)壹些賞析1.詩人在傍晚野望時,描繪出了怎樣
野望 王績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馬~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答案: 1、日暮時分,站於東臯極目遠望,視野十分開闊.秋的手掌撫過每壹株樹木,黃葉紛飛,層林盡染.落日西沈,紅霞映天,余暉鋪灑在每壹座山頭上,天地被渲染得壹派靜穆和安詳. 放牧的人趕著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獵的人牽著馬,馬上馱著獵物也回去了. 描寫手法:白描的手法寫景物,自然樸實; (景與人)動靜結合,活現壹幅濃濃的秋暮晚歸圖. (關於“采薇”,妳得知道: 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薇,是壹種植物 關於王績,妳得知道: 王績壹生郁郁不得誌,曾三仕三隱.以琴酒詩歌自娛.) 2.“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通過追懷古代的賢人伯夷和叔齊,認為只有他們是和“我”同類的. 表達了詩人帶著不滿於社會黑暗,不願意墮身委服於現實名利之心退隱山林,然世人無有同自已誌同道合的,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和苦悶惆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