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文言文遊廬山日記節選的閱讀答案

文言文遊廬山日記節選的閱讀答案

1. 《遊廬山記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遊廬山記〔清〕敬惲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

故並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①,泊左蠡。

庚辰,艤星子②,因往遊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③文會堂。

有桃壹株,方花,右芭蕉壹株,葉方茁。月出後,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

松杉千萬為壹桁,橫五老峰之麓焉。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

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山房遺址,不可得。

登含鄱嶺,大風嘯於嶺背,由隧來。風止,攀太乙峰。

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④,而山足皆隱矣。

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

返,宿於文會堂。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裏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於龍井。

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 旋至寺,觀右軍墨池。

西行,尋至栗裏臥醉石,石大於屋,當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

返,宿秀峰寺,遇壹微頭陀。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

遂同上黃巖,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註,盡其變。叩黃巖寺,踏亂石尋瀑布源,徑絕而止。

復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雲,壹微頭陀往九江。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裏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山沈沈蒼釅壹色,巖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雲壹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壹。

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壹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雲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

敬故於是遊所歷,皆類記之,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貽後之好事者焉。註①宮亭:宮亭湖,彭蠡湖(鄱陽湖)的別稱。

②艤(yǐ):船靠岸叫艤。星子:縣名,在鄱陽湖西北岸,廬山之南。

③振鑰:用鑰匙開鎖,指打開文會堂的門。 頓:住下。

④湖壖(ruán):湖邊。8。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月出後,循貫道溪 循:順著B。

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 且:將要C。 未抵秀峰寺裏所 所:左右D。

旋至寺,觀右軍墨池 旋:返回9。以下各組句子中,都能體現廬山“有娛逸之觀”的壹組是①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②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③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④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註,盡其變⑤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壹色⑥雲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A。

①②④ B。②③⑤ C。

①③⑤ D。③④⑥10。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壹項是A。廬山三面環水,而那水因為是河水、湖水,不同於海水,所以廬山不像靠海的山嶺那樣雄壯深沈,而是顯得清逸動人。

B。作者是因為有事渡過鄱陽湖,順道上了廬山,有了廬山之遊,在山上逗留了數日,晚上住宿在文會堂、秀峰寺等地。

C。廬山雲蒸霧繞,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後,極目遠眺彭澤,大朵的雲遮天蔽日,滾滾而來,讓作者嘆為觀止。

D。作者的廬山之遊,既想飽覽廬山奇異的自然景觀,也想趁機觀賞李白的讀書堂和王羲之的墨池等人文景觀。

2. 《徐霞客遊記》之六《遊廬山日記》的翻譯

五老峰舊有方廣寺,寺僧向徐霞客介紹三疊泉雄瀑居廬山第壹,但路很難走。徐霞客欲見三疊泉真面目,登危崖,歷絕壁,辟荒榛,穿竹莽,壹路觀賞風光。愈進入山谷,景致愈美。隨後,澗旁的小路沒有了,只得從澗中亂石上走。不久來到壹個綠水潭,激流從山崖上傾瀉於潭上,流動的水像雪花噴射,積存的水呈碧綠色。又走了壹裏光景,是壹個比前潭大壹倍的綠水潭,水勢到這裏將要下墜,呈現各種怒態。潭前的峭壁紛亂地聳起,互相比逼矗立,下視淵深無底,只聽到轟轟如雷鳴般的峽水倒瀉聲,使人心悸眼花,看不清泉水從何處墜落。

此時,澗水中的路亦沒有了,徐霞客乃登上附近的山峰。峰前有石臺,像鵲雀的尾巴壹樣翹起,奇險萬狀,陰森森的層層巖壁將三疊泉遮住。徐霞客又沿著山岡,從北向東走了二裏,立於三疊泉對面的巖壁向下俯瞰,三級瀑布壹覽無遺。徐霞客註意到,山塢壹壁有兩洞為門,僧人告訴他說,這也是竹影寺的門。

頃刻間,山谷風起,不勝其寒。徐霞客返回歸路,至綠水潭避風。僧人將他引入壹石洞中避風,告訴他這也是竹影寺三扇門之壹。洞中有十字路,南北通嶺,洞穴幽深,似乎沒有底。現在的三疊泉壹帶沒有發現石洞,徐霞客留下的《遊廬山日記》說明372年前三疊泉附近有石洞,洞延數裏,洞洞相通。

3. 遊廬山記徐霞客二十壹日譯文二十壹日別燈,從龕後小徑直躋漢陽峰

21日,徐霞客告別慧燈,從石室後的小路直奔漢陽峰.壹路上,他攀茅草,拉荊棘,涉溪流,穿林莽,登上了峰頂,向南俯看鄱陽湖,湖水浩蕩,水天相連;向東望湖口,朝西見建昌州,群山歷歷在目.廬山諸山峰在漢陽峰前沒有壹座山不低頭的,只有北邊的桃花峰,舒舒然與漢陽峰比肩.徐霞客聽說五老峰比漢陽峰更奇險.兩峰相距30裏,徐霞客繞過犁頭尖登上了五老峰.見這裏“風高水絕,寂無居者.”於是,他遍遊五老,看到五老峰的北面,山岡過綿相屬;南面的山戀截然剖開,分為五枝,下面是萬丈深谷.五峰排列壹起,彼此相望,但有所掩蓋,不能壹覽五老全貌.登上壹峰,兩旁都是無底深淵,各峰都奇,互不相讓.徐霞客在遊記中贊嘆說:“真雄曠之極觀也!”。

4. 遊廬山日記160字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去廬山旅遊。客車在彎彎曲曲的公路上爬行,我往窗外壹看,廬山的雲霧是多變的。霧來時,輕輕的飄啊飄。仿佛置身於仙境中。下了車,空氣真新鮮,我深深的吸了口氣,感覺好極了!兩旁長著許多郁郁蔥蔥的樹,還有壹些不知名的小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我們壹邊欣賞著廬山的美景,壹邊向三寶樹走去,三寶樹壹棵為銀杏樹,兩棵為柳杉。樹齡1600年。樹幹粗的要4個人才能抱過來呢!真雄偉!

我們沿著山路的石階來到了烏龍潭。潭水清可見底,可以看到水中沙石的紋理。我不禁挽起袖子,把手伸進水裏,啊!潭水冰冰涼涼的,真舒服!

遊了三寶樹、烏龍潭,還不算是廬山的遊客,古人說:“不遊三疊泉,不算廬山客。”走著走著,我聽到了遠處的瀑布聲,高興地叫道:“耶,到三疊泉嘍!”更是腳下生風的向三疊跑去。廬山因瀑布很有名,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用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贊美它的悠長和壯觀。三疊泉是廬山最出名的壹個瀑布。這裏的水壹傾而下,水花四濺,浩浩蕩蕩,響聲如雷,十分壯觀,讓我大飽眼福。

這次廬山之旅使我感到祖國山山水水的美麗。我愛廬山!

5. 遊廬山記(徐霞客) 原文及翻譯

原文: 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

故並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

庚辰,?星子,因往遊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

有桃壹株,方花,右芭蕉壹株,葉方茁。月出後,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

松杉千萬為壹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

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出房遺址,不可得。

登含鄱嶺,大風嘯於嶺背,由隧來。風止,攀太乙峰。

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

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

返,宿於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裏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於龍井。

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

西行,尋栗裏臥醉石。石大於屋,當澗水。

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壹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遂同上黃巖,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註,盡其變。

叩黃巖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復返宿秀峰寺。

蘭雪往瞻雲,壹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

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

出山五裏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壹色,巖谷如削平。

頃之,香爐峰下白雲壹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壹。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壹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雲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於是遊所歷,皆類記之,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後之好事者焉。

——選自《四部備要》本《大雲山房文稿》 譯文: 廬山處於潯陽江和鄱陽湖交會的地方,圍繞著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它的氣勢,讓它湧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鐘。

而江和湖的水,吞吐進出,平穩寬闊,與海水不壹樣。所以靠海的山嶺大多顯得雄壯深沈,而廬山具有清逸動人的景致。

嘉慶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過鄱陽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縣境,於是便前去遊覽。

這壹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過小三峽,停駐於獨對亭,打開鎖,在文會堂止息。那裏有壹棵桃樹,桃花正開;右邊有壹株芭蕉,蕉葉才剛剛抽出。

月出以後,沿著貫道溪,經過釣臺石、眠鹿場,轉向右走到後山。成千上萬棵松樹和杉樹象屋上的桁梁那樣,橫貫在五老峰的山腳處。

十四日,經由三峽澗,登上歡喜亭。亭子已經殘壞,道路非常危險。

尋求李氏山房的遺址,沒有能夠找到。登上含鄱嶺,大風在嶺後面呼嘯著,沿著通道吹來。

風停後,爬上太乙峰。向東南方遙望南昌城,斜北遠眺彭澤縣,都隔著鄱陽湖,湖水清亮亮地閃爍著波光。

過了壹會兒,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樣,由遠而近漸次隱沒;再過壹會兒,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過壹會兒,延伸到湖岸,然後連山腳都看不清了。這才知道是雲朵遮蔽了天空,由遠而來。

這時候四周圍的山峰都壹派雲氣騰湧的樣子,而大塊的浮雲不計其數,成群結隊,從山嶺後湧起,互相奔馳追逐,布滿空中,看樣兒將要下雨。這樣就沒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

觀看玉淵潭,在棲賢寺小歇。回頭望五老峰,只見夕陽透過雲層的空隙照射下來,象是跟峰巒互相依靠著似的。

回來,在文會堂住宿過夜。 十五日,走過萬杉寺,在三分池喝茶。

離秀峰寺還有壹裏路左右,就望見瀑布懸掛在半空中間。等進了寺門,於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峽,仔細地觀望香爐峰,在龍井洗手。

尋求李白的讀書堂,未能找見。返回,在秀峰寺內過夜。

十六日,去瞻雲峰,迂回取道繞行過白鶴觀。隨即到了歸宗寺,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

再往西去,探訪栗裏的陶淵明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途中尋訪簡寂觀,但沒有前去。

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見了壹微頭陀。 十七日,吳蘭雪帶著廖雪鷺和小和尚朗園來,大聲喧笑著,推門直入。

於是大家壹起上黃巖峰,側身踮著腳步越過文殊臺,俯身欣賞瀑布飛流直下,壹直望到看不見為止。登門求訪黃巖寺,踩著亂石去探尋瀑步的源頭,迎著漢陽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腳步。

重又返回宿於秀峰寺。吳蘭雪去瞻雲峰,而壹微頭陀去九江。

這天夜裏下起了大雨。算來在山中已經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壹倍。出山五裏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為清楚。

山深沈沈的,壹派濃郁的深青色,巖谷象用刀削過壹般平直。不壹會兒,香爐峰下壹縷白雲裊裊上升,於是成團的白雲互相銜接著出現;又壹會兒,滿山都見團團的雲朵;再壹會兒,雲團互相匯合成為壹體。

山的半腰都被雲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壹色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從未見到過的。雲,是水的象征,是。

6. 遊廬山記

原文: 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

故並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

庚辰,?星子,因往遊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

有桃壹株,方花,右芭蕉壹株,葉方茁。月出後,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

松杉千萬為壹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

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出房遺址,不可得。

登含鄱嶺,大風嘯於嶺背,由隧來。風止,攀太乙峰。

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

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

返,宿於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裏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於龍井。

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

西行,尋栗裏臥醉石。石大於屋,當澗水。

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壹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遂同上黃巖,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註,盡其變。

叩黃巖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復返宿秀峰寺。

蘭雪往瞻雲,壹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

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

出山五裏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壹色,巖谷如削平。

頃之,香爐峰下白雲壹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壹。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壹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雲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於是遊所歷,皆類記之,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後之好事者焉。

——選自《四部備要》本《大雲山房文稿》 譯文: 廬山處於潯陽江和鄱陽湖交會的地方,圍繞著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它的氣勢,讓它湧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鐘。

而江和湖的水,吞吐進出,平穩寬闊,與海水不壹樣。所以靠海的山嶺大多顯得雄壯深沈,而廬山具有清逸動人的景致。

嘉慶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過鄱陽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縣境,於是便前去遊覽。

這壹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過小三峽,停駐於獨對亭,打開鎖,在文會堂止息。那裏有壹棵桃樹,桃花正開;右邊有壹株芭蕉,蕉葉才剛剛抽出。

月出以後,沿著貫道溪,經過釣臺石、眠鹿場,轉向右走到後山。成千上萬棵松樹和杉樹象屋上的桁梁那樣,橫貫在五老峰的山腳處。

十四日,經由三峽澗,登上歡喜亭。亭子已經殘壞,道路非常危險。

尋求李氏山房的遺址,沒有能夠找到。登上含鄱嶺,大風在嶺後面呼嘯著,沿著通道吹來。

風停後,爬上太乙峰。向東南方遙望南昌城,斜北遠眺彭澤縣,都隔著鄱陽湖,湖水清亮亮地閃爍著波光。

過了壹會兒,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樣,由遠而近漸次隱沒;再過壹會兒,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過壹會兒,延伸到湖岸,然後連山腳都看不清了。這才知道是雲朵遮蔽了天空,由遠而來。

這時候四周圍的山峰都壹派雲氣騰湧的樣子,而大塊的浮雲不計其數,成群結隊,從山嶺後湧起,互相奔馳追逐,布滿空中,看樣兒將要下雨。這樣就沒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

觀看玉淵潭,在棲賢寺小歇。回頭望五老峰,只見夕陽透過雲層的空隙照射下來,象是跟峰巒互相依靠著似的。

回來,在文會堂住宿過夜。 十五日,走過萬杉寺,在三分池喝茶。

離秀峰寺還有壹裏路左右,就望見瀑布懸掛在半空中間。等進了寺門,於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峽,仔細地觀望香爐峰,在龍井洗手。

尋求李白的讀書堂,未能找見。返回,在秀峰寺內過夜。

十六日,去瞻雲峰,迂回取道繞行過白鶴觀。隨即到了歸宗寺,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

再往西去,探訪栗裏的陶淵明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途中尋訪簡寂觀,但沒有前去。

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見了壹微頭陀。 十七日,吳蘭雪帶著廖雪鷺和小和尚朗園來,大聲喧笑著,推門直入。

於是大家壹起上黃巖峰,側身踮著腳步越過文殊臺,俯身欣賞瀑布飛流直下,壹直望到看不見為止。登門求訪黃巖寺,踩著亂石去探尋瀑步的源頭,迎著漢陽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腳步。

重又返回宿於秀峰寺。吳蘭雪去瞻雲峰,而壹微頭陀去九江。

這天夜裏下起了大雨。算來在山中已經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壹倍。出山五裏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為清楚。

山深沈沈的,壹派濃郁的深青色,巖谷象用刀削過壹般平直。不壹會兒,香爐峰下壹縷白雲裊裊上升,於是成團的白雲互相銜接著出現;又壹會兒,滿山都見團團的雲朵;再壹會兒,雲團互相匯合成為壹體。

山的半腰都被雲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壹色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從未見到過的。雲,是水的象征,是。

7. 求《遊廬山記》翻譯

遊廬山記 〔清〕惲敬 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

故並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

庚辰,星子,因往遊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

有桃壹株,方花,右芭蕉壹株,葉方茁。月出後,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

松杉千萬為壹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

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出房遺址,不可得。

登含鄱嶺,大風嘯於嶺背,由隧來。風止,攀太乙峰。

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

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

返,宿於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裏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於龍井。

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

西行,尋栗裏臥醉石。石大於屋,當澗水。

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壹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遂同上黃巖,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註,盡其變。

叩黃巖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復返宿秀峰寺。

蘭雪往瞻雲,壹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

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

出山五裏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壹色,巖谷如削平。

頃之,香爐峰下白雲壹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壹。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壹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雲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於是遊所歷,皆類記之,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後之好事者焉。

——選自《四部備要》本《大雲山房文稿》 廬山處於潯陽江和鄱陽湖交會的地方,圍繞著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它的氣勢,讓它湧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鐘。

而江和湖的水,吞吐進出,平穩寬闊,與海水不壹樣。所以靠海的山嶺大多顯得雄壯深沈,而廬山具有清逸動人的景致。

嘉慶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過鄱陽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縣境,於是便前去遊覽。

這壹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過小三峽,停駐於獨對亭,打開鎖,在文會堂止息。那裏有壹棵桃樹,桃花正開;右邊有壹株芭蕉,蕉葉才剛剛抽出。

月出以後,沿著貫道溪,經過釣臺石、眠鹿場,轉向右走到後山。成千上萬棵松樹和杉樹象屋上的桁梁那樣,橫貫在五老峰的山腳處。

十四日,經由三峽澗,登上歡喜亭。亭子已經殘壞,道路非常危險。

尋求李氏山房的遺址,沒有能夠找到。登上含鄱嶺,大風在嶺後面呼嘯著,沿著通道吹來。

風停後,爬上太乙峰。向東南方遙望南昌城,斜北遠眺彭澤縣,都隔著鄱陽湖,湖水清亮亮地閃爍著波光。

過了壹會兒,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樣,由遠而近漸次隱沒;再過壹會兒,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過壹會兒,延伸到湖岸,然後連山腳都看不清了。這才知道是雲朵遮蔽了天空,由遠而來。

這時候四周圍的山峰都壹派雲氣騰湧的樣子,而大塊的浮雲不計其數,成群結隊,從山嶺後湧起,互相奔馳追逐,布滿空中,看樣兒將要下雨。這樣就沒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

觀看玉淵潭,在棲賢寺小歇。回頭望五老峰,只見夕陽透過雲層的空隙照射下來,象是跟峰巒互相依靠著似的。

回來,在文會堂住宿過夜。 十五日,走過萬杉寺,在三分池喝茶。

離秀峰寺還有壹裏路左右,就望見瀑布懸掛在半空中間。等進了寺門,於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峽,仔細地觀望香爐峰,在龍井洗手。

尋求李白的讀書堂,未能找見。返回,在秀峰寺內過夜。

十六日,去瞻雲峰,迂回取道繞行過白鶴觀。隨即到了歸宗寺,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

再往西去,探訪栗裏的陶淵明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途中尋訪簡寂觀,但沒有前去。

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見了壹微頭陀。 十七日,吳蘭雪帶著廖雪鷺和小和尚朗園來,大聲喧笑著,推門直入。

於是大家壹起上黃巖峰,側身踮著腳步越過文殊臺,俯身欣賞瀑布飛流直下,壹直望到看不見為止。登門求訪黃巖寺,踩著亂石去探尋瀑步的源頭,迎著漢陽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腳步。

重又返回宿於秀峰寺。吳蘭雪去瞻雲峰,而壹微頭陀去九江。

這天夜裏下起了大雨。算來在山中已經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壹倍。出山五裏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為清楚。

山深沈沈的,壹派濃郁的深青色,巖谷象用刀削過壹般平直。不壹會兒,香爐峰下壹縷白雲裊裊上升,於是成團的白雲互相銜接著出現;又壹會兒,滿山都見團團的雲朵;再壹會兒,雲團互相匯合成為壹體。

山的半腰都被雲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壹色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從未見到過的。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