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末海軍將領、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之口,在電影《壹八九四-甲午大海戰》中也有出現,原文如下: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裏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強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閉已久的國門,使封建的中國開始踏上半殖民地的泥濘之途。為了對付日益嚴重的外患,大清王朝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發起壹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而首要任務是建設壹支西式海軍力量。
19世紀70年代,中國向西方海軍強國派出了第壹批海軍留學生;這批留學生後來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棟梁之材。後來成為北洋艦隊右翼總兵的劉步蟾,就是這批最早的海軍留學生中的傑出代表人物。這句話也是他出國讀書前所說的。
擴展資料:
劉步蟾,字子香。清末海軍將領、北洋水師右翼總兵。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1882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
次年,威海衛保衛戰中,“定遠”被偷襲入港的日本魚雷艇擊傷,被迫擱淺在劉公島東部充作“水炮臺”,因進水過於嚴重,丁汝昌下令放棄“定遠”。丁汝昌、劉步蟾於正月十六日下令,將“定遠”艦炸散。當夜,劉步蟾追隨自己的愛艦,自殺殉國。實踐了生前"茍喪艦,必自裁"的誓言。時年4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