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疍家人的起源

疍家人的起源

關於“疍家”起源的N種說法:

疍家人,清光緒《崖州誌》稱為疍民。“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樓港瀕海諸處。男女罕事農桑,惟輯麻為網罟,以魚為生。子孫世守其業,稅辦漁課。間亦有置產耕種者。婦女則兼織紡為業。”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於飽和鹽溶液之上的雞蛋,長年累月浮於海上,故得名為疍民。疍民據人類學家考察分析,證實不屬於壹個獨立民族,而是我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壹個統稱,屬於漢族。疍民祖籍多為陽江、番禺、順德、南海等縣的水上人家。現在主要分布在廣東的陽江、番禺、順德、南海,廣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亞等沿海地區 。

壹般把生活在水上以打魚為生的小漁民家庭為“疍家”,他們沒有大船,無法遠航,只能在近海捕魚。漁港裏也沒有他們的壹席之地。退潮時,他們下籠下網,捕些魚蝦。生活隨著潮汐變化而變化。

關於“疍家”的起源,其中壹種說法來源於早前他們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另壹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於海面的雞蛋,所以被稱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壹般脆弱,故稱為“疍家”。有研究學者認為“疍民”是古越族的後代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們因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稱為海上的“吉蔔賽”人。

對於疍家人的來歷,學術界壹直沒有定論,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疍家人是原居於百越人。歷史學者羅香林認為“水上人”就是越族後裔。然而,疍民也不壹定是單純的民族,可能在歷史不同時期融合了不同人群。

還有說法疍家人源於成吉思汗的蒙古族。元朝末年,戰亂不斷,許多蒙古族士兵被迫南下。當他們流浪到南方沿海時,為當地人所不容,有壹批人做了海盜,在附近搶掠為生;而有壹批人只得在船上漂泊,以捕魚為生。

根據沙田疍家文化博物館提供的舊圖片顯示,從元朝到清朝很長的壹段時間裏,疍民備受欺淩,他們沒有部落,沒有田地,以海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規定“疍民”不準上岸居住,不準讀書識字,不準與岸上人家通婚,科舉的名冊中也從來沒有“疍民”的名字。

疍民在很多不明故裏的人眼裏是被欺淩者的代名詞。但正是這樣壹個弱勢族群,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用簡樸的智慧圍海造田,造出了灘塗沃野,創造了鹹水種植方法,修築海邊基圍養蝦種植莞草,把陸地從海中壹點點“圍”出來。

由於靠近大海,大風大浪讓疍民的生存時刻受到威脅。打魚也很難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於是,壹部分疍民開始向岸上悄悄發展,演變成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兩棲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