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登百丈山三裏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
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
石梁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
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梁。
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
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註池中。
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
乃壁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
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
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壹峰獨秀出,而數百裏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橫照,紫翠重叠,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
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
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
既皆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
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遊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翻譯: 登上百丈山三裏來路,向右邊俯視,是又深又險的山溝,路的左邊靠著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壘起來的石磴,上了十幾個臺階才過去了這段險區。百丈山的勝景,從此開始了。
順著石磴往東走,遇到壹條小澗。壹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
兩旁都是蒼青色的藤條和古老的樹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沒有壹點熱氣。澗水全是清澈見底,從高處流下來,發出“濺濺”的聲響。
走過石橋,沿著兩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壹座寺院的大門。有三間小房子,連十來個人也容納不下來,但是前面可以俯視澗水。
大門的後面臨著石池,風從兩旁的山峽間吹來,整天不斷。大門裏邊,又有壹座石橋橫跨在石池上。
過了石橋往北走,踩著石梯,上幾級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僅有幾間舊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沒有什麽值得觀看的地方。
只有西閣美好。溪水從西面山谷中順著裂縫從西閣下面象箭射壹般飛奔流出,向南與東面山谷中的水壹塊註入石池中。
水從石池中再流出來,就形成了前面所說的那條小澗。西閣座落在它的上遊,在激流和峻石相搏擊的地方,最值得欣賞。
後面是壹座石壁,沒有什麽可看的。壹個人晚上躺在西閣裏面,枕頭和臥席下面整夜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
越聽得時間長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從寺院的大門出來往東走十來步,遇到壹座石臺。
石臺下臨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極其險峻。從草木叢生的地方向東南望去,見壹瀑布從前面的巖穴中噴湧而出,又從幾十尺的高空中投下來。
濺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噴射的霧氣,被陽光壹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臺在山西南的缺口處,它的前面對著蘆山,有壹座特別秀麗的山峰出現在眼前,而遠近幾百裏高低不同的峰巒也都壹個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
太陽迫近西山了,余光橫射過來,紫色和翠綠色重重疊疊,數也數不完。早晨起來往山下望去,白雲鋪滿平野,就象壹起壹伏的大海波濤壹樣。
而遠遠近近從雲中露出來的山峰,都象來來往往飄飛浮動壹樣,有的湧出,有的沈沒,轉眼之間千變萬化。石臺往東的小路斷絕了,當地的人鑿出些僅能容下腳的石磴來通過,並在東面建了壹座神祠,遇到水澇或旱災就到那裏去祈禱。
害怕危險的人有的就不敢過去。而山上可觀賞的景致,到這裏也就沒有了。
我同劉充父、劉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到這裏來遊覽。已經把山上的勝景都寫詩記述過了,我又按照次序這樣詳細記述下來。
山上最值得觀賞的地方是石磴、小澗、寺院大門、石臺、西閣和瀑布。因此分別作了短詩來描述這些地方,並呈送給了壹同來遊覽的人。
現在又寫了這篇遊記,用它來告訴那些想去遊覽而未能去的人。 作品賞析: 這篇遊記和壹般平鋪直敘的遊記不同,作者處處留意對重點景觀進行介紹、描寫。
如開頭就直接寫“石磴”,而舍去了關於登山歷程的冗長敘述。又如寫小澗,僅從客觀方面寫到了“蒼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澗水飛濺而下的淙淙聲,和“盛夏亭午無暑氣”這壹遊人的主觀感受,筆墨無多,就點染出了此地環境的清幽宜人。
作者在介紹自然景觀時,還擅於運用先抑後揚的筆法。即先敘述該處屬平常景觀,然後從中找出可供遊人欣賞或可能使遊人感興趣的某壹側面、景點來進行介紹。
如寫山中六景之壹的山門,僅有壹“不能容十許人”的小屋,殊無可觀,而作者用壹轉折語氣,以“然”字領起,指出此地亦別有情趣。因為它“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倘若炎夏登臨,峽風拂面,定當十分暢快,就使讀者不禁心向往之了。
又如寫到山庵時,以為它“才老屋數間”,且狹小低濕,自然無可欣賞,而作者。
2. 《百丈山記》註釋登上百丈山約三裏多路,右邊俯臨深險的山谷,左邊連接著陡峭懸崖;重疊的石塊形成臺階,走了十多級臺階方才越過。百丈山的優美景色大概就從這裏開始了。
沿著石階向東走,就能看到壹個小澗,有壹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澗裏長滿蒼翠的藤蔓和參天的古木,這裏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熱的時候,也感覺不到逼人的暑氣;澗中水流清澈,從高處急速流下,發出淙淙的聲音。越過石橋,沿著兩邊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發現壹座寺廟,寺廟大致有三間小屋,都不能容納十來個人。但這裏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澗水,後面臨近壹泓小池,習習清風從兩邊山峽間吹來,整日不停。門內橫跨小池的又是壹座石橋,越過石橋向北走,踏著數級石梯能夠進入壹座庵中。庵裏只有幾間老屋,低矮而又狹窄,沒有什麽值得觀賞的。只有庵中的西閣樓風景優美。溪流從西邊山谷中順著石頭縫隙奔射而出於西閣之下,南邊和東邊溪水壹同註入小池中,從小池中瀉出,形成前面所說的小澗。西閣位居小澗的上遊,正對著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擊之處,最值得觀賞。然而在西閣後面,卻是石壁,沒有什麽風景可看的。唯獨在夜裏睡在西閣樓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響著潺潺的流水聲,聽久了,更感到悲涼,這種情境令人覺得可愛罷了。
出了山門向東,走十多步,可以看到壹座石臺,其下面臨懸崖峭壁,深暗險峻。在草木叢雜的地方向東南眺望,可以看見壹掛瀑布由前方巖石洞穴中噴湧而出,淩空而下長達幾十尺。瀑布的飛沫就像飛散的珍珠噴灑著霧氣,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鮮明,晃人眼目,讓人不敢正視。石臺正對著山西南的缺口,對著蘆山,此山獨立挺拔而出,周圍其它幾百裏間的高低山峰,也都歷歷在目,十分分明。太陽迫近西山,余暉橫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疊相映,數也數不盡。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視,滿山遍野白雲飄蕩,像大海波濤起伏;而遠近各座山峰隱現於其中,就像時而在飛奔,時而在漂浮,來來往往,有的湧現,有的隱沒,頃刻之間,變化萬千。石臺東面,小路斷絕,鄉裏的人在山壁上鑿出石級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東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澇時在這裏向神佛祈禱。那些畏懼險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觀賞的景物到此也就窮盡了。
3. 百丈山記翻譯及原文朱熹《百丈山記》原文:
登百丈山三裏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疊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梁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註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壹峰獨秀出;而數百裏間峰巒高下,亦歷歷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往來,或湧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⑩。而最其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遊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記。
朱熹《百丈山記》譯文
登上百丈山約三裏多路,右邊俯臨深險的山谷,左邊連接著陡峭懸崖;重疊的石塊形成臺階,走了十多級臺階方才越過。百丈山的優美景色大概就從這裏開始了。沿著石階向東走,就能看到壹個小澗,有壹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澗裏長滿蒼翠的藤蔓和參天的古木,這裏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熱的時候,也感覺不到逼人的暑氣;澗中水流清澈,從高處急速流下,發出淙淙的聲音。越過石橋,沿著兩邊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發現壹座寺廟,寺廟大致有三間小屋,都不能容納十來個人。但這裏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澗水,後面臨近壹泓小池,習習清風從兩邊山峽間吹來,整日不停。門內橫跨小池的又是壹座石橋,越過石橋向北走,踏著數級石梯能夠進入壹座庵中。庵裏只有幾間老屋,低矮而又狹窄,沒有什麽值得觀賞的。只有庵中的西閣樓風景優美。溪流從西邊山谷中順著石頭縫隙奔射而出於西閣之下,南邊和東邊溪水壹同註入小池中,從小池中瀉出,形成前面所說的小澗。西閣位居小澗的上遊,正對著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擊之處,最值得觀賞。然而在西閣後面,卻是石壁,沒有什麽風景可看的。唯獨在夜裏睡在西閣樓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響著潺潺的流水聲,聽久了,更感到悲涼,這種情境令人覺得可愛罷了。
出了山門向東,走十多步,可以看到壹座石臺,其下面臨懸崖峭壁,深暗險峻。在草木叢雜的地方向東南眺望,可以看見壹掛瀑布由前方巖石洞穴中噴湧而出,淩空而下長達幾十尺。瀑布的飛沫就像飛散的珍珠噴灑著霧氣,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鮮明,晃人眼目,讓人不敢正視。石臺正對著山西南的缺口,對著蘆山,此山獨立挺拔而出,周圍其它幾百裏間的高低山峰,也都歷歷在目,十分分明。太陽迫近西山,余暉橫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疊相映,數也數不盡。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視,滿山遍野白雲飄蕩,像大海波濤起伏;而遠近各座山峰隱現於其中,就像時而在飛奔,時而在漂浮,來來往往,有的湧現,有的隱沒,頃刻之間,變化萬千。石臺東面,小路斷絕,那些畏懼險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觀賞的景物到此也就窮盡了。
我和劉允父、平父、呂淑敬、表弟徐周賓壹起遊覽了百丈山, 大家都賦詩記述百丈山的勝景,我詳細敘述了壹行人遊覽的經過。百丈山最值得觀賞的地方,要數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幾處景點了。因此每壹處別外寫了首小詩來記述這裏的景致,獻給同遊的朋友,並且借此告訴想前往(遊覽)卻沒能成行的人。
4. [甲詩]江樓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1.夕茫茫 → 燈火萬家 → 月照平沙 2.是月光照在沙灘上明白(銀白)如霜的意思。
3.就:靠近,登臨;殫:完全,盡;若:好象;或:有的 ; 4.認為“望”統領全篇的,是從作者觀景的視角來看;認為“夕”統領全篇的,是從景觀的主體內容來看。(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5.立足點:石臺。方位:(石臺)東南;(石臺)西南;(石臺)下;(石臺)東。
6.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7.石臺東面,小路斷絕,那些畏懼險途的人不敢走(過),到這裏值得觀賞的景物也就窮盡了。
(意思對即可)8.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