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白話譯文
麒 麟腳蹄不踢人,仁厚有為公子們。妳們個個像麒麟!
麒麟額頭不撞人,仁厚有為公姓們。妳們個個像麒麟!
麒麟尖角不傷人,仁厚有為公族們。妳們個個像麒麟!
創作背景
據《 春秋 》記載:“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 左傳 》記載:“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管車馬的官)鉏商(人名)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管家畜的官)。
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叔孫氏把麟取去)。” 蔡邕 《秦操》記載:孔子看見麟,乃歌曰:“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藝文類聚 》卷十引)按《秦操》所載孔子的《 獲麟歌 》不類春秋時代的詩句,當是後人偽造。
《麟之趾》壹詩,可能是孔子的《獲麟歌》,孔子把它附在《詩經·周南》之末。孔子的學生沒有把此事記下來。
麒麟是古代的神獸,據說它的出現是祥瑞的征兆。《 毛詩序 》說這首《麟之趾》詩是贊美文王的子孫仁厚有德。
但它究竟歌唱於何種場合,實在又很難判明。且這位公子究竟是作為商紂“西伯”的文王之子,還是爵封“魯公”的 周公旦 之子,抑或是壹般的貴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 。
按 朱熹 《 詩集傳 》“文王後妃德修於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的解說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孫”而言;但《毛詩序》則有“《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之說。既為“衰世”,就非必定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貴族婚禮上唱的壹首喜歌。
這首詩被認為是壹首贊美貴族公子的詩,似乎已沒有異議。但它究竟歌唱於何種場合,實在又很難判明。
方玉潤 以為此乃“美公族龍種盡非常人也”(《 詩經原始 》),大抵為慶賀貴族生子的贊美詩,似乎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貴族,總要自誇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們的後代,也定是“龍種”“麟子”。
這首詩用於恭賀貴族得子的場合,大約正能滿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虛榮、自尊之心。
名家點評
宋代 嚴粲 《 詩輯 》:“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額者宜抵,唯麟之額,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觸,唯麟之角,可以觸而不觸。”
宋代朱熹《詩集傳》:“序以《關雎》之應得之。”“文王後妃德修於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後妃仁厚,故其子亦仁厚。然言之不足,故又嗟嘆之,言是乃麟也。何必麇身牛尾而馬蹄,然後為王者之瑞哉!”
清代 王先謙 《 詩三家義集疏 》:“《麟趾》,美公族之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