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釋義:常綠喬木,葉子卵圓形,前端細長,花托略作球形,花隱藏在花托內,果實扁圓形。從樹幹中取出的乳狀汁液可制硬樹膠。原產印度,相傳釋迦牟尼曾坐菩提樹下頓悟佛理,所以菩提樹被佛教稱為聖樹。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麽壹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壹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壹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裏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壹詞為古印度語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壹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裏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L.)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多為栽培。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錫金、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
菩提樹喜光、喜高溫高濕,25℃時生長迅速,越冬時氣溫要求在12℃左右,不耐霜凍;抗汙染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為好。菩提樹幼林在熱帶地區(水分充足的地區)生長迅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