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壹名 鹿韭 ,壹名 鼠姑 ,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 東漢 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牡丹,又名木芍藥,花大、形美、色艷、香濃, 是中國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牡丹”這壹名稱的出現,標誌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自 清代末年 起,就被當作 國花,是花之寶貴者。 牡丹花 色澤艷麗,富麗堂皇, 素有 “花中之王” 的美譽,又其 花大而香 ,故又有 “國色天香” 之稱。根據顏色,牡丹可分成 上百個品種 ,以 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
牡丹文化的起源,從《詩經》牡丹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南北朝時,北齊 楊子華 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
唐代,牡丹詩 大量湧現,有 劉禹錫 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有 李白 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宋代開始,除大量牡丹詩詞外,又出現了 牡丹專著 ,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遊的《天彭牡丹譜》、丘淩的《牡丹榮辱誌》、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 元 姚遂 有《序牡丹》, 明 人高濂有《牡丹花譜》、 王象晉 有《群芳譜》, 薛鳳翔 有《亳州牡丹史》, 清 人 汪灝 有《廣群芳譜》、 蘇毓眉 有《 曹南牡丹 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牡丹文化 , 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牡丹文化學 ,是中華 民族文化和民俗學 的壹個組成部分,是 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壹個細胞 ,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壹般特征,即 牡丹文化是壹種“文化全息”現象。
武則天與牡丹的典故,講的是 在壹個 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 ,武則天在長安遊後苑時, 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 下旨曰:“明早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壹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鬥俏在嚴冬;薔薇、芍藥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誌,在同壹時刻壹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 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幹枝枯葉,傲然挺立 。武後大怒,便把牡丹 貶至洛陽。 牡丹壹到了洛陽,立即 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繡成堆 。這更氣壞了武後, 下令用火燒 死牡丹,不料,牡丹 經火壹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 ,十分壯觀。表現了 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 ,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裏長征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壹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 延安萬花山賞牡丹 ,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裏是壹幅天然牡丹圖,壹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裏修建壹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壹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並意味深長地說: “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年輕人要向牡丹,踏平山海,逐風挽浪,誌向為燈,心向遠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劉禹錫《賞牡丹》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唐·徐凝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說相思。——唐·薛濤 《牡丹》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唐代:王維 《紅牡丹》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 獨立人間第壹香。 ——唐代:皮日休 《牡丹》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唐代·劉禹錫 《思黯南墅賞牡丹》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