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點在文言文裏的意思

點在文言文裏的意思

1. 點 文言文意思是什麽

點 文言文意思是:

〈名〉

(形聲。從黑,占聲。本義:斑點)

細小的黑色斑痕

點,黑也。——《說文》。按,小黑曰點。

又如:墨點兒;斑點;汙點;點缺(瑕疵,缺點);點漆(形容極黑)

小滴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宋· 辛棄疾《西江月》

又如:雨點;掉點兒(落下稀疏的雨點);點葉(葉上的斑點);點璧(白璧的斑點)

漢字筆畫名 。如:橫、豎、撇、點、折。又指舊時讀書標明句逗及品評文章所用“、”號及其動作。如:點撇(文字的點和撇)

數學名詞。數學上表示小數的符號叫小數點,省稱為“點”。

幾何系統,尤指歐幾裏得的幾何系統中未下明確定義的成分之壹 。如: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古時夜間的計時單位。壹夜分五更,壹更又分五點

五更三點索金車,盡放宮人出看花。——唐· 王建《宮詞壹百首》

點鐘,時間單位,等於時鐘每晝夜的二十四分之壹 。如:上午九點

糕餅類小食 。如:早點;名點;茶點

方面 。如:特點;重點;從這點上去看

節奏;節拍 。如:點拍(音樂的節拍)

壹種特制響器,兩端作雲狀,名為雲板,也稱點。舊時官署、邸宅以打點為報事集眾的信號

雨村尚未看完,忽聞傳點。——《紅樓夢》

運銷各式各樣產品、供應和設備的零售店,最初是為人口稀少地區服務的 。如:據說龔文保在白湘寺辦點

壹定的處所或程度的標點 。如:據點;沸點

規定的時間 如:船誤點;火車準點到達

〈動〉

引申為玷汙

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漢書·司馬遷傳》

唐虞點灼而毀議。——《楚辭·怨世》

又如:點汙(玷汙,特指奸汙);點染(玷汙)

用筆加點。多用以描繪物象,審識章句,或表示刪除的意思

滅謂之點。——《爾雅·釋器》。註:“以筆滅字為點。”

又如:點化(用筆描繪景物;把前人詩句加以改頭換面);點定(改正文字或句讀);點竄(改動字句);點書(圈點書籍);點額(化妝;梳妝)

指定,選派

可汗大點兵。——《樂府詩集·木蘭詩》

又如:點行(按照名冊順序抽丁入伍);點差(點派差遣);點菜;點將

舊時對官吏的選派、委放 。如:點差(指派差遣)

指點,提說 。如:點撥;點點搐搐(指指點點);點手(招手;指點);點頭知尾(壹點即通。形容十分聰明)

暗示 。如:壹點他就明白了;點眼(有意用某種行動引人註意)

查對,檢核 。如:清點;盤點;點視(檢查,查看);點勘(檢核);點驗(逐壹檢查審驗);點集(按名冊征集);點閱(點名查閱)

引燃,燃 。如:點爆竹;點香燭;點漁燈

評論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 《沁園春·長沙》

又如:點文(評點文章);點抹(評點)

沖,泡 。如:點湯(用沸水沖藥末,以制藥湯;宋時習俗。客到設茶,客去送湯);點茶(用沸水泡茶的方法;泡茶)

中,著 。如:點鼓(擊鼓)

短暫接觸

猴首之足,亦僅點半趾,躍陟甚難。——《徐霞客遊記》

選,選拔 。如:點戲(挑選、指定戲目);點簡(喻挑選玩弄對象);點穴(迷信者看墓地風水,尋求龍脈結穴之處。以為葬在此處可福及子孫);點繡女(挑選宮女)

向下微動 。如:蜻蜓點水;點頭會意(形容善於察顏觀色);點首吐舌(形容驚訝贊嘆)

掉下,漏出,外溢或擠出成滴狀的液體 。如:點眼藥;點試(滴點眼藥水試試);

裝飾 。如:點景(裝飾盆景);點綴;點襯(裝點)

〈量〉

有些但不確定的量、數、範圍或程度 。如:給我點紙;讀點魯迅的書

表示少量。點兒化

孤光壹點螢。——清· 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2. “盡”在文言文中的解釋及例句

釋義①完,完畢(動詞):彈盡糧絕|苦盡甘來|取之不盡. ②死亡(動詞):自盡|同歸於盡. ③達到極限(動詞):盡頭|盡善盡美. ④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動詞):盡心盡力. ⑤全,所有的(形容詞):盡人皆知丨盡如人意丨盡數收回,不盡人意. ⑥統括某個範圍的全部,相當於“都”(副詞):留下來的盡是老弱病殘|身上盡是灰. ⑦限定於某個範圍內,相當於“光”、“單”(副詞):幹活盡偷懶|盡說好聽的|盡做表面文章. 盡 jǐn ①以某個範圍為界限(介詞):盡著這塊布裁. ②把某些人或事物的順序放在最先(介詞):先盡著孩子吃. ③最大限度的(副詞):盡快解決|盡早拿出方案.。

3.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汝識之~(嗎)? (3) 文言嘆詞:陛下與誰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詞,相當“於”(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在~.無須~.異~尋常. (5) 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嗚呼. 〈語〉 (1) 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遠者涼乎. 汝多知乎. 汙其行乎.——《後漢書·列女傳》 斷斯織乎. 不亦精乎. (2) 相當於“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可乎.——《列子·湯問》 不聞藏書者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乎. (3) 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 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史記》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 (5) 表示推測語氣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 願見之乎.——《三國誌·諸葛亮傳》 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參乎!吾道壹以貫之.——《論語》 (7) 表示商榷語氣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韓非子》 (8) 表示肯定語氣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韓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註意下文.如:大家認識壹致以後,於是乎就大幹起來;不外乎兩點,壹是鬥誌,壹是鬥膽 介〉 (1) 於;在 [in;at].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屈原《離騷》 今雖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於;從 [from]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哀十四年》 (3) 於;在 [in].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呂覽·用眾》 (4) 於;從 [from].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 叫囂乎東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國策》 (5) 於;因為;由於;在於 [because].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荀子》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莊子》 (6) 於;按照;根據 [according to].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禮記》 (7) 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 [to] 吾嘗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乎 hū 〈後綴〉 (1) 單用或疊用在單音或疊音的形容詞後面.如:許多新事物,確乎到處可見;我心裏熱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動詞或副詞後面,構成新的動詞或副詞.如:他對這點事卻不在乎;幾乎人人都稱贊他 (3) 用在形容詞後面,單獨不能翻譯 宜乎眾矣.——宋·周敦頤《愛蓮說》 洸洸乎幹城之具.——明·劉基《賣柑者言》 昂昂乎廟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4. 解釋帶點字(文言文)

陳勝自立為將軍( 將:將軍 )

皆指目陳勝(指 : 指著)

置人所罾(zēng)魚腹中(罾: 魚網。這裏是用魚網捕到的意思)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次所:行軍時臨時駐紮的地方。)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次:編次)(行:前往)

行收兵(行:行軍)

或以為死(以:認為)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以:把)

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與:壹起)

為天下唱(為:反秦)

悵恨久之(之:失望)

5. 這幾個字在文言文裏的意思

霈1 〔pèi ㄆㄟˋ〕

〔《廣韻》普蓋切,去泰,滂。〕

1.雨雪充沛貌

2.泛指盛多濃重。

3.大雨。

4.潮濕,潮潤。

5.喻恩澤。

6.謂賜予恩澤。

7.謂綽有餘裕,應付裕如

1.萱草。古人以為萱草可以使人忘憂,故又稱忘憂草

2.古稱母親居室為“萱堂”。後因以“萱”為母親或母親居處的代稱。

興1 〔xīnɡ ㄒㄧㄥ〕

1.起身;起來

2.興起

3.派遣;出發

4.征聚

5.推舉;起用。《

6.產生

10.倡導

11.創辦;舉辦

12.設立;制造。

13.成功;成就

14.昌盛;興旺

16.流行;時行。

興2 〔xìnɡ ㄒㄧㄥˋ〕

1.譬喻

2.《詩》六義之壹。乃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壹種寫作手法

3.喜歡

4.興致

6.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讀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

中離維綱。——《儀禮·大射儀》

與太史數射中。——《周禮·射人》

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禮記·射義》

古者天子地方千裏,中之而為都。——《新書·屬遠》

2、通“得”義:

《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

杜子春說:“中當為得。”古音中、得同音義通。故古書中“中意”亦通“得意”。“中”還可作虛詞用:中----中字亦虛詞,《易經·系辭下》:“葬之中野。”《禮記·表記》:“中心僭怛。

3、內,裏面。與“外”相對 。

五帝之中無傳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禮記·儒行》

皮樹中、閭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禮記·鄉射禮記》

以益中外之累。——《後漢書·列女傳》

中藏隱情不可致,詰公(袁可立)壹覽,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4、半;中途;半中腰 。

夜中,星殞如雨。——《春秋》

5、方位名。泛指壹個地區內或壹個時期內,中間;居中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陶淵明《桃花源記》

6、指宮禁之內。亦借指朝廷。

趙高用事於中。——《史記》

公來自中,天子所倚。——唐·韓愈《祭董相公文》

7、內心 。

憂從中來。——曹操《短歌行》

8、內臟。

五中所主,何藏最貴。——《素問》

9、中介人

中央向嚴鄉紳借二十兩銀子。——《儒林外史》

10、中等。

受中賞。——《戰國策·齊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獄中雜記》

11、方言∶成,行,好,可以,了得。[All right]

正要與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裏討去,可是中麽?——《二刻拍案驚奇》

12、容易

我是薛家丫頭,狄家媳婦,我的錢不中騙。——《醒世姻緣傳》

13、合適,適當

是秦之計中,齊燕之計過矣。——《戰國策·齊策二》

余觀君疏於世故,而謀國無不中。——宋·葉適《袁聲史墓誌銘》

14、不偏不倚

頭頸必中。——《禮記·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15、通“忠”。忠誠。

難進而盡中。——《孝經·聖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禮·春官·大司樂》

中不上達。——《荀子·成相》

7.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麽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韓愈 《李花》詩之壹:“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壹:“ 紅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願聞所以。’”《儒林外史》第壹回:“問其所以,都是 黃河 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可與形容詞或動詞組成名詞性詞組,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宋 蘇洵 《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 魯 人謂 孔子 為‘東家 丘 ’。”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壹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壹日,他所以記得。” 趙樹理 《三裏灣·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壹個先到的,所以對這房子裏邊的情況很熟悉。”

5.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異日, 種 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 吳 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壹卷第壹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於向東奔竄,是因為他聯絡 羅汝才 到 潼關 接應。”

6.連詞。表示因果關系。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混混,所以面團團。” 前蜀 貫休 《蜀王入大慈寺聽講》詩:“只緣 支遁 談經妙,所以 許詢 都講來。”《老殘遊記》第壹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壹個。”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為常到他家去,所以對 白李 的事兒也略知壹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莊子·知北遊》:“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言可以相齒也。”《文子·上仁》:“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 註:“以,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