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屈原,《九歌·國殤》,原文: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淩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譯文:
手拿幹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屍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鬥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為鬼中英雄。
2、宋代陸遊,《金錯刀行》,原文: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生死。
千年史冊恥無名,壹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譯文:
用黃金鍍飾、白玉鑲嵌的寶刀,到夜間,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戶,直沖雲霄。
大丈夫已到了五十歲,可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只能獨自提刀徘徊,環顧著四面八方,祈求能壹展抱負,小試牛刀。
我在京城裏結交的都是些豪傑義士,彼此意氣相投,相約為國戰鬥,同生***死。
不能在流傳千年的史冊上留名,我感到羞恥;但壹顆丹心始終想消滅胡虜,報效天子。
我來到漢水邊從軍,每天早晨都對著參差聳立的終南山,遙望著布滿晶瑩似玉般積雪的峰巒。
楚國雖然被秦國蠶食,但即使剩下三戶人家,也壹定能消滅秦國,難道我堂堂中華大國,竟會沒有壹個能人,把金虜趕出邊關?
3、明代楊繼盛,《就義詩》,原文: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譯文:我本為浩然正氣而生,僅為國而死,浩氣當還於太空,雖我將死,但丹心可永存,可千秋萬代照耀後世。生平早有報國心,卻未能報國留下遺憾,留下忠魂作厲鬼仍要為國除害殺敵作補償。
4、唐代戴叔倫,《塞上曲二首·其二》,原文: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譯文: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5、清代徐錫麟,《出塞》,原文: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譯文: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何必考慮把屍體運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