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終南望余雪原文_翻譯及賞析

終南望余雪原文_翻譯及賞析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詠《終南望余雪》 終南望余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唐詩三百首 , 冬天 , 寫景寫雪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雲間。

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著夕陽余暉,晚時分,長安城內又添了幾分積寒。

創作背景 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壹百三十壹。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陜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壹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麽,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余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余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雲端”壹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雲,表達了作者的淩雲壯誌。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余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裏,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壹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山》詩裏是這樣寫終南山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壹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 *** 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壹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余雪而不用壹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余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壹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雲:“下雪不冷消雪冷。”又雲:“日暮天寒。”壹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余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壹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余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余雪的題目,寫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

祖詠 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雲:"結交二十載,不得壹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後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後歸隱汝水壹帶。

祖詠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唐代·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 唐詩三百首抒情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裏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唐代·崔塗《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裏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唐詩三百首 , 春節 , 羈旅思鄉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磐石 壹作:盤石)——唐代·王維《青溪 / 過青溪水作》

青溪 / 過青溪水作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磐石 壹作:盤石) 唐詩三百首 , 山水托物寄情